最近我陆陆续续地看完了张明扬老师的一本历史随笔集,叫《天命与剑——帝制时代的合法性焦虑》其中印象最深的一篇,是写曹丕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2894097/26cfa3954b46e5d4.jpg)
曹丕称帝
对,就是那个曹操的儿子,完成曹家篡位大业的魏文帝曹丕。这篇文章的名字,也很耸动,叫《该得诺贝尔和平奖的曹丕》。
匪夷所思吧?确实,曹丕篡了位汉献帝的位,形式上搞的是禅让制,是政权的和平交接,没有流血。但是,篡位这种事,在道义上毕竟站不住脚,怎么说也不该得诺贝尔和平奖吧?总不能说,你曹丕干了个坏事,没有杀人,就是道德模范啊。我们来看看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话说,公元220年12月10日,魏王曹丕接受了汉献帝的禅让诏书,登基为帝。无论是当时还是后世,大家都知道,这种禅让和传说中的尧舜禹的禅让当然不是一回事。到了这个时候,大汉朝廷的各种军政实力都掌握在曹家手中,你想当皇帝就直接当嘛,又何必搞那么多虚伪的繁文缛节呢?汉献帝光禅让诏书就下了四次,曹丕也义正词严推托了三次,群臣更是劝进了数十次,曹丕才扭扭捏捏上台。你曹家,明明不是以德服人,你这是拿刀服人啊。你明明是逼的人家,非要让人家承认是自愿的,这种虚伪是不是很恶心?
曹丕自己可能没想到,他开创的这一套虚伪的流程,居然成了一个政治传统。曹魏代汉是这么干的,过了四十几年,司马家又这么干一回。然后整个东晋南朝时代,再到隋代北周,李唐代隋,直到宋朝的赵匡胤最后干一次,前后七八百年,只要乱臣贼子上位,全部复制了这个“曹丕模式”。
汉献帝可不是一个任人欺负的怂人。曹操的时候,不就搞出了什么衣带诏之类的花样吗?他作为一个四百年皇朝的末代子孙,无论是出于对于家族的责任,还是出于对于自己安危的担心,拼死一搏,不是没有可能。
这个时候禅让制又起作用了。
因为是禅让,它其实暗示了皇权转移之后的事态发展。古时候尧把江山传给了舜,舜总不能上台之后把尧给弄死吧?所以,启动禅让制,等于也是曹丕公然地承诺,不伤害汉献帝的人身安全。
从人性上说,你只有保证了失败者的安全出局,才能保障成功者的顺利上位。这方面,曹丕做得确实不错。他封汉献帝为“山阳公”,政治地位也高于一般诸侯王,曹丕曾亲口说:“天下之珍,当与山阳共之。”天下好吃好喝的,我们俩都有份。果然,汉献帝不仅得以善终,而且活得比曹丕还长。汉献帝去世的时候,曹丕的儿子,也就是魏明帝曹睿,还以帝王之制厚葬之,带着朝廷全体班子到陵前哭得泣不成声。
你看,通过禅让制,汉献帝这个最难搞定共识的人,也搞定了。
所以,这么一分析,禅让制不是什么假惺惺的政治秀,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政治运作过程。它用最低成本,最小代价,形成了最大的政治共识。
过去,我们总是喜欢说,别给我来虚的,假惺惺的,你就说这件事的实质是什么。但是就像我们今天说的,人类社会的很多事,其实不存在什么硬邦邦的事实,只有随时变化,而且可以主动塑造的共识。
共识,往往就是事实本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