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里童年的夏天,始终充满着“绿豆腐”带着青草气息的香味。
那时我们居住的县城四面环山,山上各种植物郁郁葱葱,信手拈来全是宝贝,“豆腐柴”就是其中一种。这是当地一种很常见的野生灌木,绿色的叶子经揉搓后会出来粘粘的汁液,汁液兑水凝固后可以食用,形态像凉粉,但颜色是绿的,切成块后像绿色的豆腐,我们习惯叫它“绿豆腐”。由于原材料充足,绿豆腐也就成了当地人喜闻乐见的食物。菜市场、餐桌、小吃摊随处可见它的身影。
夏天正是绿豆腐大行其道的时候。
时逢暑假,我们像刚刚挣脱牢笼的小兽,快乐地漫山撒野。逃脱家长的监视,顶着正午的烈日到小山坡上抓蜻蜓,抱着脑袋冲过狂蜂乱舞的马蜂窝到小山坳的岩壁上挖粘土,拔开片片蛛网钻进潮湿的小竹林里寻找宝藏。可是临回家的时候,大家总不忘带上一些“豆腐柴”,这种可以变成餐桌上的美味的植物,妈妈们毕竟是喜欢的,原本要骂得你狗血淋头的,看在带回了一盘菜的份上却常常可以从轻发落。
绿豆腐的制作过程,也是一件很好玩的事。准备脸盆、水、纱布、凝固剂,摘下豆腐柴的叶子,洗干净,加入凉开水,像洗衣服那般开始使劲搓。原本透明的水不一会儿就变成了绿色,然后用纱布沥掉残渣,加入凝固剂,过不了几分钟,碧玉般的绿豆腐就成形了。比起手工课上程式化的剪纸和泥塑,我更喜欢做绿豆腐这样的手工实战,看着一堆叶子经自已的手变成一块美玉,还可以吃进嘴巴里,是一件多有成就感的事。
妈妈会用绿豆腐来做汤,是夏日里极好的清热解毒的膳食,我却更喜欢街边小摊的吃法。
县城的老街,不是很宽,两边种满了树,繁盛的枝叶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天然的长廊,阳光透过树叶的间隙斑驳地洒在地面,微风迎面吹来,全然没有夏季里火辣辣的焦灼感。卖绿豆腐的小摊随处可见,老婆婆们做的绿豆腐更为漂亮,表面平滑、晶莹通透。绿豆腐装在一个大盆里,有客人要的时候就用轻薄的小铁勺顺着边沿一片一片薄薄地削下,盛在小碗里,再加入酸的辣的调料,然后用勺子在碗里将它们捣成碎块、拌匀。小铁勺和碗碰撞发出“嗒嗒嗒”的声音,格外清脆,不绝于耳。
后来,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没有再看见过绿豆腐,甚至几乎想不起的它味道。
某天机缘巧合,在菜市场买到了一把豆腐柴。回家翻百度、找教程,盆盆碗碗终于又折腾出一块绿豆腐。当那熟悉的香味经由鼻息沁入心田,思绪又不知不觉回到童年的夏日,熟悉的场景一幕一幕像画卷般自动展开。而眼前的绿豆腐,仅仅是一碗绿豆腐,当年站在街头的小吃摊咽着口水等候时的悸动和兴奋,小勺子碰着碗发出的动听的声音,再也回不来了。
记忆是有味道的。有些味道只存在记忆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