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有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著名的《元日》写的是在热闹、喜庆的爆竹声中,旧年的最后一天即将结束,迎着和暖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看千家万户,都把旧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宋朝除夕夜,喝酒是有讲究的,酒须是“屠苏酒”,据说为汉末名医华佗所创,其方配大黄、白术、桂枝、防风、花椒、乌头等中药入酒制成,具有益气温阳、驱风散寒之功效,相传在正月初一饮此酒可以辟邪,不染瘟疫,因此从子夜时分,刚入新年的那一刻开始,每个家庭要按照先幼后长的次序饮酒,北宋诗人苏辙在《除日》诗中写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可见年长者最后饮酒是当时年终岁尾的一种风俗。
在守夜的殷切期盼中,千家万户迎来瞳瞳红日,之后的首要任务是挂新桃符,桃符是什么?相传东海度朔山有棵大桃树,其下有神荼、郁垒二神,能食百鬼。因此才有用桃木板画二神于门上以驱鬼避邪的风俗,五代后蜀始于桃符板上书写联语,其后改书于纸,演变为后来的春联。南宋诗人陆游诗云:“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正是对古人在除夕之夜亲笔书写春联的生动记载。
宋朝人的年夜饭非常丰富,七碟八碗堆满餐桌,有鸡有鱼有荤有素。
年夜饭必须有鱼,寓意“年年有余”。桌上最大的一盘是脍鱼。那时吃鱼虽能煎、炸、炖、蒸,但最流行的吃法是脍,就是吃生鱼片。脍鱼是指取三五斤的新鲜鲤鱼或鲈鱼,去鳞取脊肉,锋刀切薄片摆盘。
除了鱼,年夜饭餐桌上还有一道必不可少的菜:扣肉。用肥瘦相间的大块五花肉,煮至半熟,再炸成金黄,切三四寸长薄片,放酱、醋、豆豉、桂皮、葱蒜等腌制,放进大碗上屉蒸透,出锅大盘盖碗,猛扣过来,鲜亮圆润的扣肉浓香四溢,让人尝心悦目、垂涎欲滴!
除此之外年夜饭上还有必不可少的“馎饦”与“春盘”。馎饦其实就是面条,用菜羹或肉羹煮熟的面条。这种面食做法简易,无需过水,无需打卤,无需浇头,无需菜码,一把面条放入沸腾的羹汤,一会儿就煮熟了,盛出来就可以吃。
春盘最初叫“五辛盘”,将韭菜、芸薹、芫荽洗净,撕开,不切断,在盘子里摆出好看的造型,然后再拌以腊八当天腌渍的大蒜,最后在这堆蔬菜的中间插一根线香,线香顶端粘一朵纸花即可。因为这盘菜共含五种蔬菜,且这五种蔬菜都有发散的功效,故以“五辛”为名。
这便是宋朝人除夕守岁的基本样貌,体现出当时达官贵人、平民百姓在物质及精神上的富庶,繁荣,达到了厉朝厉代不可企及的高度,若我们真能回到宋朝,去感受当时新年期间的风雅意韵、热闹繁华,在感观觉受上将是种怎样的冲击与振撼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