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界那么多人,这世界的人有那么多的追求,而在这其中,爱情永远是最重要的主题之一,那么多人为了思念的人儿辗转反侧,那么多人为了爱情肝肠寸断,但人类的社会关系那么复杂,人类的情感那么多,为什么人们总是沉湎于爱情无法自拔?或许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结果,也是人成长的必然趋向吧!
一个人漫长的一生会经历许多的情感,亲情、友情、爱情、故乡情、家国情、还有那么多的喜怒哀怨,那么多贪嗔痴,但唯独爱情让我们如此刻骨铭心,如此恋恋不忘,这必有其道理。
回到现实中去观察人的一生,从赤子婴孩开始,我们受到家人的照顾,从连滚带爬到咿呀学语,度过童年长成少年,我们是在家人的情亲下陪伴成长的,间或有孩提时无暇的友情,毛泽东有诗云:少年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自古以来少年是成长独立的阶段,离开家庭的襁褓,人们开始接触社会,到了青年一个人要独立出去,担负起责任,要顶天立地,这种独立是人类社会发展繁衍的要求,是一个矛盾的过程,一方面我们在潜意识里认同这种必然性,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家人之间的情感依赖,这是一种安全感,没有安全感的人生意味着毁灭,同时在这个独立的过程中人渴望独立地去实现自己地价值,脱离家庭地束缚,这个时候亲情和友情虽然还是伴随在人的身边,但是却无法回复和变成孩提时的那种亲密无间可以依赖的亲情,人的一生回不去,只能往前走,既然回不去,那就只能再创造,爱情是这种再创造地心理产物,或者说爱情本身就是再创造地初级阶段,它一定程度上代替了原来的亲情羁绊,爱情是这种矛盾解决的产物。
而无论是爱情、友情、亲情其本质都是一种心理的依赖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是人类社会交往的产物,这种关系的最基本元素是安全感,通过依赖表现,根据交往对象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形式--爱情、友情、亲情,其中亲情具有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稳定性,友情具有开放性,因而具有可替代和可补充性,唯独爱情是极其不稳定但却具有排他性的,爱情是一对一的依赖关系,没有开放性也没有稳定的基础,同时随着家庭关系的形成它会向着介乎亲情和爱情之间的依赖关系转化,这种一开始既没有保障但确是唯一的关系导致了恋爱过程的苦乐悲欢。
我们常常会看到人们为了追求爱情而忽视亲人的陪伴,这看似有及其不理智,但这种现象有着内在的逻辑,青年必然走向自立,这是社会的要求,也是原生家庭的要求,更是人渴望独立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人会追求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心灵依赖,这是对离开家庭依赖关系后的一种补偿,这一时期的人离开家庭的依赖关系,即使有其他社会关系的填补,仍然无法消弭来自心灵的孤独和不安全感,这也就是人疯狂的追逐爱情的原因。
爱情是人们对亲情依赖关系一定程度的弥补,但不是“备胎”,因为爱情产生在一个人独立意识产生的阶段,它可以说是一个人真正意义上有充分独立人格后的第一次情感选择,爱情是人格的第一位妻子而不是后来者,血缘关系替人选择了亲情做为安全感的形式,而人选择了爱情做为心灵的依赖关系。
真正的爱情是人格的选择了爱人,是心灵的依赖关系,是独立觉醒的人选择了灵魂的伴侣来抚慰孤独的心灵,从此人间纷乱,天地浩大,你不再孤单,那是爱人给你的安全和依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