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教育部出台的假期托管服务文件引起了巨大反响。而且出现了明显的两边倒。一边是家长狠狠的赞同,一边是老师愤愤的不平。
对于家长的赞同,表示理解。因为如果是上班族,平常连管家庭作业都有些力不从心,而假期孩子要全天候自己负责,确实有些难以招架。
虽然孩子还是那个孩子,家长还是那个家长,但单位不会因为寒暑假家里多了一个娃而减轻工作,也不会因为人父母要照顾孩子的一日三餐而降低要求。于是,广大家长以前咋忙现在还咋忙,以前咋操心现在更操心。
俗话说,不怕学渣成绩差,就怕学霸放长假。因为平时的学习有老师统一进度,及时把控,全面跟进,即便班级里面有些分化,但更多的是差异而非差距。不过,到了假期,少则一月,多则两月,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有的孩子查漏补缺,实现自我超越;有的孩子扬长再长,继续扶摇直上;有的孩子一懒再懒,一耍再耍,没了规律,没了追求,没了斗志,也没了底气。一到开学,有的立马切换模式,瞬间在线;有的一两个月过去了,却还是找不到学习的感觉。
当然,适当地换种节奏、来些调节、多点自主、做些实践,肯定不是坏事,因为孩子们最终也会走向生活,自己做主,自选职业,自定时间,自负责任,自担后果。但是某些同学,如果假期生活能够稍微规律些,可能开学综合征就不会那么明显。
可现实就是现实,差异客观存在。就像大家都知道从小养成好习惯很重要,但真正能坚持、能做到的却总是不如想象中那么圆满。因为起点与终点永远很直观,但过程曲折,挑战很难,自律不易。
但回头细想,这却正是对成长意义的最好诠释。有些人,走着走着就成了;有些人,走着走着就倦了;有些人,走着走着折返了。
不过,受此“煎熬”的除了孩子,还有家长,也有老师。因为,放眼望去,身边总有那么多不可思议的“别人家”。那些别人家的娃,永远满身洋溢云淡风清;那些别人家的家长,永远都说从来没管“他”;那些别人家的老师,永远都有想不到的创意、用不完的劲儿,永远有丰富的生活、丰硕的成果。
在此,不说老师平常的工作脑力加体力,上演了多么真实的996与007,只说对于成长很多的培训与落实全靠假期。所以,带薪休假看似光鲜,但滋味独特各有内涵。
有的人休闲娱乐,只顾“续命”;有的人深度充电,锐意提升;有的人苦练内功,展望来年;有的人主动拓展,丰富体验;有的人回归家庭,弥补遗憾......
无论哪种选择,其实都是身为人师的必要滋养。俗话说,教给孩子一碗水,老师要有一桶水。很多时候,这句话都只看成是知识的储备。
其实,老师对孩子的影响何止如此?尤其在致力培养孩子核心素养的今天,老师所需的除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也应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还要有联系生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解决方案。
不主动学习,不走进生活,不躬身社会,哪来素养,哪来眼界,哪来格局?
启诚巴蜀,从建校开始就倡导教学相长、师生共进,还专门成立了教师“成长攀登营”,以便一起学习,相互鼓励。从反馈来看,大家的假期充实丰富,各美其美。
朋友圈里有观光赏景的,有精进厨艺的,有结伴K歌的,有痴迷阅读的,有“偷师蹭课”的,有反思撰文的,有静心练字的,有弹琴学艺的,有锻炼打卡的,有日有所诵的,有潜心备课的,有恶补理论的......
一天有一天的欢喜,一天有一天的确幸,一天有一天的更新。
我们觉得所谓启诚品质,就是爱工作,会生活;境界人生,就是共成长,有内驱。
只有教师保持好奇,才能激发孩子兴趣;只有教师内心有光,才能引导孩子向上;只有教师热爱生活,才能拥有定力坚韧执着。
平常一直快节奏的我,当然也会拥抱假期按照惯例做调节。
会有针对性的提升自我读些书,啃点平常难啃的硬骨头。
会规划工作,探索管理必须的结构化与工具化。
会陪陪孩子,从一流父母的自我成长变回三流父母的“保姆”加持。
会练练字,重拾钢笔与毛笔,写写楷书静静心。
会熟悉键盘打打字,找找手感,提高五笔输入的工作效率。
会唱唱歌,重拾余音绕梁、气息贯通的淋漓酣畅。
会弹弹琴,让五线谱不烂在记忆里成为“绿豆芽”。
会做做饭,让不多的拿手好菜能尽力增添。
会写写文章,让如常的生活多点印迹,多点记得。
会翻翻诗词鉴赏,让变胖的肚子多点经典的意象。
会读读名家经典,为日常表达积攒语感。
会换个地方走走看,用万里路丰厚书万卷。
......
如此一来,假期虽然略有松散,但还是营建了一个向上向善的基本盘。
平常,我们成就孩子而成长自己;假期,我们丰富自己,只为新学期能更好地陪伴孩子。
因此,这样的日子不管是真假期,还是假度过,都能理直气壮与您言说。
祝圈里的老师们:假期快乐,找到自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