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爱情如此希望渺茫,曲意逢迎,卑躬屈节,低声下气,热情奔放。它与成年妇女那种欲火中烧的,本能的挑逗性的爱情并不一样。
这是奥地利小说家茨威格的作品——《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那个陌生的女人,向R先生描述自己对他情感时所说的一段话。
真实、直接、热烈且勇敢。
那时她13岁,豆蔻年华。放学回家时她遇见了自己的新邻居——R先生。没有早一点,也没有晚一点,她与他擦肩而过。R因为感谢女孩给他让路而对她说:“多谢了,小姐。”
只一眼,R那温柔的盈着笑意的眼神,让这个未谙世事的小姑娘无所适从。从那以后,这个对谁都温柔的绅士,在那个13岁小姑娘的心里,泛起了波澜。女孩下定决心,R将会是她一生的挚爱。
说说R先生吧。在他到来之前,那里住着一家又丑又凶,还爱吵架的家伙,连日的鸡飞狗跳让邻居们对这一家人提不起好感。
女孩自然也是。她跟着她的单亲妈妈,过着普通清贫的生活。
R先生,是一位风流倜傥的小说家。干净俊朗,风度翩翩。他有很多装订精美的书,刚刚搬来的时候,这些书为他带来不少人的钦羡,包括女孩。
R的出现,让女孩平淡无奇的生活有了盼头,如同她所说:
世界上任何东西都比不上孩子暗地里悄悄所怀的爱情,因为这种爱情如此希望渺茫,曲意逢迎,卑躬屈节,低声下气,热情奔放,它与成年妇女那种欲火中烧的、本能地挑逗性的爱情并不一样。只有孤独的孩子才能将他们的全部热情集中起来。
她是如此喜欢这个男人,深入骨髓。对他的迷恋,已然成为她的执念,她人生的一部分,不可或缺。
她如同千千万万陷入爱情的少女一样,收集关于他的消息,偷偷制造一次次偶遇,透过家里的锁眼观察着他的一举一动……他无心的一次回眸,不经意间地一次对视,便足够让女孩高兴上一个星期。
有了喜欢的人,女孩的一切都有了新的意义,日子过得风生水起。哪怕自始至终,R都不曾回应过这份爱意。
日子过得飞快,女孩的妈妈,决定改嫁给女孩的一位叔叔。叔叔的家庭条件很好,妈妈同他结婚后,他们要搬家了,搬去因斯布鲁克的一栋豪宅。
半夜,女孩被妈妈偷偷绑进车里,醒来时,距离R先生,已经千里之遥。
她为此感到气愤,恼怒,懊悔,她甚至快要昏过去了。她气愤母亲的不理解,恼怒他们为什么要搬家,更懊恼,R还不知道自己对他的心意呢。她是多么希望,还能再见R先生一眼啊,哪怕只一眼。
但是,没有。生活有时候就是这样,该失望的事,是真的会让你失望。
看不到R先生的生活里,时间像是拖着沉重的轴承,一点点,一点点挪动。过了几年,女孩17岁了,她长大了,变得优雅美丽,高贵端庄。她再也不是那个,会小心翼翼堵住自己洗得发白的裙子上小补丁的小姑娘了。她即将梦寐以求,成为一个真正的女人了。
于是,处心积虑地,她和他相遇了。3次。
离开的日子里,女孩曾无数次幻想过这样的场景,R先生就在他的身边,她一伸手便可触到的距离。屋子里的陈设也同多年前差不了太多,还有那个熟悉的蓝水晶花瓶,里面插着几朵洁白的玫瑰,他曾送给她的那种。还有那个忠实的仆人,那个善良的老约翰。
如今她如愿了,R确实被她的典雅高贵所吸引。3次。仅仅3次,算起来,却又很多了。因为每一次,R先生好像都忘记了她。每一次,R先生都将她看做同那些风流场所里耐不住寂寞的普通女人,重新认识她。
诚然,这让她充满希望,却又无比绝望。可她爱他,毫无理由的偏袒他,她甚至都不舍得责怪他,忘记了自己这么多次。
第二次相遇后,她有了R先生的孩子。她欣喜若狂,从此便在自己对R先生的爱里,分出一大部分来给予这个在这段畸形关系中诞生的生命,她像爱R先生一样爱他。
在孩子身上,她的爱是有回应的,孩子会笑,会哭,孩子只依赖她。可R先生不会,R先生对每个人都绅士,都同样温柔。
她不愿自己对R先生的情感,成为别人闲暇时光的谈资,也不愿接受继父在经济方面对她的资助,有了孩子之后,自然也腾不出时间来赚钱,她没有办法生活了。可是哪怕这样,她也没有丝毫怪罪R先生,她为他着想,不愿意这个孩子成为他的牵绊。
她说他的孩子,必须要有最好的生活,只因为这是他的孩子,一切便值得。于是她被人包养了,一些,粗鄙浅薄的老男人。
她做着低微下贱的事,内心却无比高贵。仿佛她完完全全就是为他而活的,所以只要他好,别的什么便无所谓,她只要他自由,安好。
故事的最后,她的孩子得了流感,死了。她短暂的为他而活的一生,也即将走到尽头。她委屈,她悲哀,可她还是爱他,就连弥留之际写给他的信,语气都是如此卑恭鞠膝,真挚热烈。
她说如果她还活着,便继续将这份感情保密下去。倘若她死了,便要把一切都说与他听。于是。
于是,R先生,在他四十一岁生日的那天,仆人为他递上了一堆放在盘子里的信……
小时候并不懂什么是爱,什么是喜欢,心里懵懵懂懂的情感都化作想要靠近的行动。比起故事里的轰轰烈烈,我们每一个人都显得平凡。
茨威格的这部小说,经典之处数不胜数。
从主人公年幼时藏在心里悄悄地欢喜,到生命即将终结时内心的委屈和凄凉,都通过一些语气词,长短句,表现得淋漓尽致。
巧妙之处更在于,这个故事并不是完全虚构的。故事里的主人公,R先生的经历,同作者茨威格很像。茨威格也曾收到过两封“来自陌生女人的来信”,这两封信,也为他带来了灵感,为后世留下这样一个悲凉的爱情故事。
故事无比平淡,一场没有结局的暗恋而已。然而细微之处,却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安放的懵懵懂懂的情感拿捏的刚刚好。
卑微到尘埃里的语气,一遍一遍强调不愿让他成为收到羁绊的温柔的女人,一念偏执终化作人世悲秋的惹人心疼……俨然真的是这样一位女人在写作似的。
最后,浮生有梦三千场,穷尽千里诗酒荒。所谓爱情,不问结局,也许爱过便是值得了。所谓人生,不论悲喜,也许,百年之后,一切皆虚空,罢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