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耐迁;教之道,贵以专。又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我们说,教子不是选一颗什么良种种下去,而是每个孩子原本就是一粒良种或一块玉石。大人们所做的即是帮其修剪个性中蔓延出的荆棘,或磨掉玉石表面的杂质,而孩本来应该成为什么,应允许他的选择。只是这个允许不是放任个性中生出荆棘。
那么专注天性就是教子的根本了,这个根本的实现过程,就是让他知道的过程,如何知道?
一在父母先要知道,二在寻找明师指引。在知道,固定天性的两不伤害的基础上,要允许他的个性朝合适的正方向发展。在这当中,是须要寻求并借助一定的条件。这个条件一在于基于个性特征上的艺能教育,二在于顺应时代背景的学历教育。学历教育虽然只在考试与文凭,并不直接关乎才能,但却能够为有真才者提供发挥的条件。
王阳明一生博学,但也不得不去学习应试学科,否则后来的立功也无法借助一定条件达成。
故而专注于立足在信仰之上的天性纯化,允许个性正向舒展,寻求发挥的种种条件,为家庭教育之圆满途径。
具体做法:建立包括信仰的家学系统,寻求明师获得心法,拓展天赋艺能,考学晋级。
而父母不管于明师,技艺师还是应试师,皆应以师相待,不宜因境界之高下而生分别之心。孔子不是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么?
听唐老师讲《学记》之感:专注天性,允许个性,寻求条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