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皮肤炎症性表现。
二、临床表现
按皮损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型。
1、急性湿疹
皮疹多形性,为红斑基础上针头至粟粒大小的皮疹、丘疱疹或小水泡,搔抓后出现糜烂、渗出,皮疹常融合成片,病变中心较重,逐渐向周围蔓延,界限不清。
2、亚急性湿疹
急性湿疹炎症减轻或适当处理后经较长时间发展而成。
3、慢性湿疹
常因急性、亚急性湿疹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而转为慢性湿疹;也可开始即为慢性湿疹。
三、药物治疗
1、内用药治疗
常用抗组胺药,病情影响睡眠时加服镇静剂,继发感染者配合使用有效的抗生素。
《国家非处方药目录》收录的抗组胺药有异丙嗪、氯苯那敏、苯海拉明、赛庚啶、去氯羟嗪。
病情严重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处方药,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
2、外用药治疗
根据皮损情况选用适当剂型和药物。
四、用药注意事项与患者教育
1、避免自身可能的诱发因素,包括各种外界刺激。剂量少接触化学成分用品;避免可能致敏和刺激性食物。
2、在专业医师或药师指导下用药,切忌乱用药。
烫伤
一、烫伤是身体接触高温物体而引起的组织损伤,是热力烧伤的一种。
其临床过程可分为三期:
(1)体液渗出期
(2)急性感染期
(3)修复期
二、临床表现
Ⅰ度烫伤:红斑性、皮肤变红,并有火辣的刺痛感。
Ⅱ度烫伤 :水疱性,患处产生水泡
Ⅲ度烫伤:坏死性,皮肤脱落
三、药物治疗
对局部较小面积轻度烫伤,可在家中施治:在清洁创面后,外涂京万红软膏等。
对中等或大面积烫伤,宜尽早送医院治疗,其药物治疗包括以下方面。
1、镇痛、镇静
2、补液
3、抗感染
四、用药注意事项与患者教育
1、烫伤后应立即脱去热液浸湿的衣物,并立即用冷水或冰水湿敷或浸泡烫伤区域20~30分钟,可以减轻创面损伤的深度并有止痛效果。
2、伤员脱离事故现场后,应注意对其创面的保护,防止再次感染。
3、创面不可涂有颜色的药物,以免影响后续治疗中清创和对创面深度的判断。
4、镇痛、镇静时应慎用或不用氯丙嗪,因该药使心率加快,影响休克期复苏的病情诊断,且有扩血管作用,在血容量不足时,易发生血压急剧下降。
5、小儿、老年人和有吸入性损伤或颅脑损伤的患者,应慎用哌替啶或吗啡,以免抑制呼吸。可用地西泮、苯巴比妥或异丙嗪等。
6、补液时不宜喝白开水或无盐饮料,以免发生水中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