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四月的槐花,一串串的盛放在村子的房前屋后。浓郁的香,使人陶醉。
村民们三五成群的蹲在马利军家的大门口,你一言我一语的说着闲话。
“他这一生的付出,值得了。”
“是啊,利民的这两个小子也真有良心。”
“利民的媳妇也不错,是个善良的女人。”
马利民是马利军的弟弟。父母在他们兄弟俩十多岁的时候去世了。是哥哥马利军承担起了照顾弟弟的一切责任。
他起早贪黑的来往于家里与田地之间,只是为了能够给弟弟吃饱穿暖,能够让他在学校里好好的念书。
几年后,弟弟因为没有考上理想的学校而辍学了。在家里和哥哥一起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成年后的马利军喜欢上了邻村的一个姑娘。她身材中等,衣着朴素。长头发,大眼睛。笑起来,有两个深深的小酒窝。
当马利军请人去她家提亲的时候,她的父母亲一口拒绝了。他们说:“女儿还小,暂时不考虑亲事。”
可是,时隔不久,她的父母就将她嫁给了镇上的一个家境富裕的人家。
这件事情,对马利军的打击很大。这是他生命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他的初恋。竟然是因为贫穷而夭折。
他发誓,从此以后,不再娶亲。
02
两年后,马利民到了婚配的年龄。
长兄为父。马利军对于这件事很是着急。他找人给马利民在附近的村里找了一个姑娘,并且给他们成了亲。
当地有一个风俗习惯,女人不能上桌吃饭。马利军对马利民的新媳妇说:“咱们家也没有老人,咱们都是平辈,就不讲那个规矩了。咱们三个一起吃饭吧。”
从小被父母约束惯了的马利民媳妇,坚持等他们兄弟俩吃完饭才上桌。马利军终于急了,他说:“咱们分开吧。这样你就可以和利民一起上桌吃饭了。”
就这样,他们兄弟两个分开了家。
十多年后的一天,三十多岁的马利民,从田里回来后,说他累了,想躺下来休息一下。等他媳妇做好了饭去叫他的时候,他已经浑身冰凉,离开了这个世界。
留下了两个十岁左右的儿子和一个哭的死去活来的女人。
那一段日子,马利民的媳妇,把家里能砸的东西都砸了,她的精神几乎完全崩溃了。她不说话,不做饭,忽然间就会晕倒。她仿佛已经不是一个正常的人了。
在这种情况下,马利军一手扛起了这个家庭的重担。他洗衣做饭,田里家里的活一手包揽。还时不时的劝劝弟媳妇。
慢慢的,马利民的媳妇精神恢复了正常。马利军依旧是这个家庭的主力军。
时间一长,闲言闲语在这个小小的村落里传了起来。他们之间相互帮扶的日子,成了村民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后来,有人说,马利军没有成婚。不如娶了弟媳,养着弟弟的孩子,也在情理之中。
马利民的媳妇还没有表态,马利军就发了火。他说:“我娶弟媳,那不是趁人之危?我们本来就是一家人,何必多此一举?弟弟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我养他们,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马利军的态度如此坚决,乡民们再也没有人提及此事。而马利军,一如既往的在这个家里辛勤劳作,供养着两个孩子的所有费用。
人常说,有苗不愁长。
马利民的两个孩子陆续考上了大学。因为成绩优异,在毕业以后,都留在了城里,有了一份好的工作。
他们强烈要求把马利军和他们的母亲一起接到城里去,和他们一起生活。
可是,马利军不同意。他说:“孩子们在城里也不容易。我在农村习惯了,一个人挺好。就不给孩子们添麻烦了。”
结尾
马利民的两个孩子,共同出资给马利军一个人买了一套单元房。他们动员一切可能的力量,终于说服马利军来到了城市里。
他为了他们娘们三个,一辈子没有成家。这种恩情与亲情,值得他们用一生来回报。
辛苦一生的马利军,在人生的末年,终于将一颗心完全放下。用他的话来说,他实现了对他弟弟的承诺。
他的任务完成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