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经济学介绍,当人在处理金钱和感情时,一般受两种行为规范的引导,分别是市场规范和社会规范。
市场规范通常作用于人与组织的关系,简单说在组织当中个体行为的发生是需要支付经济报酬的;而社会规范则是作用于熟人社会,即同样的行为发生在熟人之间就不需要支付金钱,比如搬运货物请挑夫来做需要支付劳金,朋友帮忙就是情感交流。
这样很容易将个体的行为准则一分为二,打工的专业操守意味着“给多少钱干多少活”,朋友的道义素养等同于“咱们谈钱伤感情”。可现实从来徘徊于灰色地带,无法非黑即白。于是组织会用愿景、使命、认同感来替代部分的经济报酬,朋友之间的道义负累也常常让人招架无力。行为准则在适应现实的演变中逐渐形成两种规范间的适度平衡。
所以感情里谈钱很俗吗?显然并没有!但是,“钱”谈不好,确实会很伤人!
在感情中谈“钱”需要首先明确一个原则,即钱和感情来自两个不同纬度,无法进行换算。我无法告诉你我们的感情值多少钱,更无法说你要给多少钱我们才可以做朋友。我可以在与你的关系中不同问题用不同规范处理,却无法让两套规范并行。
生活中的错位常常是试图把钱和感情做对价评估,比如父母列出养育清单从出生到大学就业,我在你身上花了多少钱;比如男方把房子首付、车、婚礼酒席一一罗列,娶你回家我要花掉多少。
亲密关系当中付出和回报无法放到天平两端,钱和感情更加如此,你若给我一连串的支出数据,我并无法用年化利率10%或20%的承诺回应。
那么亲密关系中“钱”要怎么谈?请出分隔线~
婚姻关系中,何时可以谈“钱”?
婚前:
如果你们因为爱情决定走到一起,结婚前可以进行一次理性的财产清算,对婚后的家庭财务管理做出规划,中国人普遍很难把握这其中的尺度和界限,可以遵循几个原则,
第一:谈“钱”是为了保障双方利益;
第二:避免任何一方父母的介入和干预;
第三:必要时可以寻求法律或专业人士的帮助。
婚后:
财务问题得定期谈,每月收入支出的规划是否合理?家庭投资的方向和比例如何调整?需要两个人定期坐下来协商。
同时由于“钱”的敏感性,注意在发生争执时分清楚意见分歧的真正原因,避免把“钱”和其它问题混为一谈。比如“你又花钱买那么多衣服!”其实我是不满意你常常出去见朋友没有陪伴年幼的孩子,而你可能只是想从新手妈妈的疲惫当中找到一点儿自己。深入坦诚的沟通是前提,而“钱”的话题不需要回避。
离婚:
婚前婚后谈“钱”还建立在亲密关系稳定良好的状况下,由于感情因素的润滑效应,不容易产生太大分歧。但当感情无法维系时,“钱”就成了格外敏感的话题,除了理性还需要专业介入,这时候也体现出婚前财产清算的重要性。
中国社会的传统家庭模式依旧是男主外女主内,所以在进入婚姻关系时,男方的诚意表现之一就是交出财务管理权,但财务具体怎么管,最佳方案还是两个人的定期协商,形成一致的原则和默契。
由于乡土文化的背景,中国大多数家庭容易碍于关系无法理性谈“钱”。问题要解决首先必须面对,把难题解决在前面才有利于感情的融洽和提升。
家庭关系中,需要跟孩子谈“钱”吗?
中国大多数家庭基本在孩子成年之前是“你只管读书其它都别操心”的模式,却又常常陷于对孩子成年后继续“啃老”的指责和埋怨。
与要求孩子“毕业之前不许谈恋爱毕业后马上要结婚生子”犯了一样的逻辑错误。男女交往是能力,财务规划也是,而这些能力是需要后天培养的。
登上总统宝座的川普带红了他的超模女儿伊万卡,这位有着傲人身材的富二代不只是颜值智商遗传了父母的优良基因,在财商方面显然也是尽得真传。伊万卡6岁就开始炒股,这并不是富豪家庭中的特例,财务金融课程是大多数富二代从小的必修课。
我们不是富一代但一样需要跟孩子谈财务规划,成年之前的零花钱管理,可以从入学开始规划大学学费,从大学开始规划未来发展资金,形成财务规划的观念而非聚焦于具体的金额。
原则是,
第一:从小培养,参与家庭财务规划培养家庭责任感;
第二:避免强调父母的付出,父母过度的付出感会变成束缚孩子的枷锁;
第三,家庭关系中必须保持包容、信任、坦诚的风格。
最后想说一点张爱玲,书里的她人情练达对世俗人性没有看不破的彷徨虚妄,书外的她与母亲、弟弟的亲情淡薄,与胡兰成是一段被世人评述叹惋、终是错付的爱情。
文字中的玲珑通透是盔甲也是盾矛,在与胡兰成的恩怨纠葛之中她并非强者,在与母亲的撕缠牵扯之中她又是天生的弱势。母亲临死前,她把胡兰成存放于她处的一大笔钱悉数拿去还了母亲,似用钱赎清与母亲之间最后一丝血脉相连。如果妳予我生命是我对妳的亏欠,我愿用俗世的所有还妳。这看来极端的方式,大概是她最后也最有力的反击。
用钱斩断本不该用钱衡量的母女之情,这里,钱是武器,是割裂人心的匕首。
钱能让我们的物质生活更加丰富,也能让我们的情感世界变得惨淡荒芜。所以感情中理性的谈“钱”并不俗,而且这是必修的法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