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为四月我会找到一份自己挺满意的工作,
我以为四月我会一个人来一场不顾一切的旅行,
我以为四月我会在去普陀山前实现去年许的心愿,
我以为……
好吧,我以为的事太多了,后来都没能一一兑现。
每天都在刷网页,投简历,等电话,去面试,以及把这几年想去的上海几乎都走遍了,才发现,找工作好难,以及上海好小。
我不喜欢和面试官谈职业理想,以及人生规划,我觉得实际行动比较重要,虽然第一次见面,他们也看不到我的动手能力。我觉得你给我多少钱,我觉得合适,大家就合作下去好了。直到未来的某一天,双方之中有一方觉得不合适了,那合同就终止了。虚的咱也不谈,都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官腔就免了。
三月底,谋划了好多的旅行计划,想着四月最起码要不顾一切地去玩几天,好恢复下前一份工作带来的元气大伤,可是醒来的第一天就开始恐慌了。想着我一个二十啷当岁的健全青年怎么好在这春光明媚里就这么游手好闲无所事事呢?
可是第一天还是和好朋友约着去看了樱花,落花时节又逢君,一年多没见的老友,参杂着纷纷扰扰的樱花雨,人与人之间最默契的关系也不过如此。微风不臊,岁月静好。后来又一起去看了星空,像一个小孩子一样,在万千彩灯装扮的空间里笑着闹着。其实知道那是假的,那又怎样呢?谁心里还不住着一个姑娘了。
那一段焦躁,伴着初夏的上海蒸腾起的热气,以及每天都在上海的地铁站里穿行,在不同的公交站看同样在检索求职内容的小姐姐,去十几层的写字楼里面试。有时觉得面试的这份工作并不是自己想要的,然后面试官问我,你为什么要来面试我们公司?内心里总想嘀咕一句,还不是你昨天让我来的。而有些自己觉得都没希望的,就索性破罐子破摔了,也是增加自己的职场阅历而已,反正在家闲着也是闲着,我就去看看不同公司的HR都是什么心理素质,也为以后对人物内心戏的铺垫多点掌控。
四月快结束的时候,去某个公司上了三天的培训课。每天都是高强度的洗脑,讲师在台上眉飞色舞的,我总觉得哪里好像不对,可是我也无法直接去反驳,毕竟他举的例子都是活生生存在的。还好熬到了第三天,通过了考试。回家过了个周末,灵魂回来了大半。周一去报道,兴许他前期给我营造的宇宙过于夸大,直到我看见了实际的工作环境,以及那么多和我一样局促着的眼神时,我告诉自己,明天不来了。其实我推脱给自己的理由是,什么公司嘛,社保都不缴的?
但是在那几天里,每天都六点多起床,去挤地铁,再在晚上六点钟下班高峰时挤回来。五年前在昌平经历过这样的日子后,再也没有试过的。后来的几年里,都是在外环过着些许安逸的生活,要么骑车,要么步行半小时,等公交这条从来不会考虑的,有等的时间我都在菜市场买好菜回家了。我觉得这一次是慢速接近中,但那天早上被隔壁座的一个中年大叔的一身油脂味熏了一路甚至一整天近乎于绝食边缘的我来说,对于这种都市向往可能要大打折扣了。那个大叔虽然用了发蜡把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的,但是我猜想他已经好多天都没洗头了,可能是油脂源之一,外套估计也是从冬天穿到现在也没清洗了,油脂源之二,还有手指甲留得老长,看得我心惊肉跳的。对于我不能忍受的装扮包括,长指甲,白袜子配皮鞋,肉色丝袜,豆豆鞋。我想在脱离中年油腻的路上,不一定非得人人穿高定,每天祖马龙,最基础的干净要有吧?我可能对于内环里人的职场礼仪要求过高了。
月底,还去了泰晤士小镇,发现了几处绝佳的拍照圣地,也许以后还会再度光顾。以及在国际车展里,对这个纸醉金迷的十里洋场,望洋兴叹。也许外界权衡一个人的能力时,除了外在的什么品牌的车,就只剩什么区位的房了。这个月我也遇见了很多本地人,他们也很努力地在生活着,但基于地区性的政策,他们是有保障的路可退的,而我们就不行了。
这个月看了一本韩寒的随笔集,是对于这个时代的自省,也对于上海这个国际化都市的问责。作为地道的上海人,他却愿意去守护童真年代的旧上海。也许是这个时代节奏太快了些,把我们所有人的童年都在一日三秋里变没有了。所以我们不知道如何去面对故乡,自然也是无法回望故乡的。就好像春节时,别人问你为啥回家,你只能回一句,大家都回去了,我也只能回去了。而不会说,我想回去了,家里有等候我的一切。
同样作为散文集,我看了两本冯唐的。在某一本里冯唐把韩寒说得一无是处,还谄媚地说他很欣赏韩寒。我也不知道当韩寒看见那篇文字时,内心活动是什么?我只想说,冯唐太鸡贼了。这样的人注定了是被两极分化的,爱则深爱,恨则无感。我也无法理解一个地道北京胡同里出来的北方爷们,为啥有着南方人的矫情扭捏。
反正乱七八糟的书都看,于是这个月破纪录地看了8本书,大概是我这些年里最勤勉的一次了。谁让上海太小,我没处去逛呢?除了看书,就只剩看电影打发时间了。这个月看了22部电影,不算最厉害,可也经历了22+的人生。
对于从小并非漫威迷的我来说,看《复仇者联盟4》全凭直觉,那些叫的上,叫不上名字的超级英雄一齐出现时,我也是血脉喷张的。对于这个系列的终结总归是有点小唏嘘的,在有生之年里,也有一个系列的电影见证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他单方面宣告结束,我们也就长大了。
反正我是一个闲不下来的人,每天都要去看点书和电影,希望自己充实一点,也希望增加自己知识量的储备。虽然有些东西看过就忘,可是时光的催化剂又有谁知道哪天就帮你达成所愿呢?
推荐两本书:
《补玉山庄》 严歌苓,一个我顶佩服的写故事高手,特别是她经历了的部队生活给了她丰富的创作源泉,她的故事无外乎都是那个年代的背景,却总有不一样的人物喜悲。大导演爱用她的故事,长着爱去书店搜寻她的书,她仿佛是时代的代言人。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北京郊区的妇女破天荒地在村里开了一家招待所,后来扩张成了一个类似于农家乐的小山庄。从她的开业,改革,以及中途接待的行色人群,像同福客栈似的,异彩纷呈。
《今日店休》坂本健一,一个93岁老爷子的自述,他和自己的书店,以及老伴的情书。每周四,周日,书店都会因为他体力不支要歇业,他为了不使来的人感到失望就会张贴一张自己画的不一样的海报,也就是俗称的店休日。被人发到博客上后,悄然走红。但他依然如此生活着,不为了赚钱,而是坚持着自己的生活理念。总觉得日本人的思想观念比较符合时代的需求,优衣库的舒适风格,断舍离的家居理念,宫崎骏的童年守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