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中国电影报道》批评目前小鲜肉小花演戏不敬业,不背台词全靠配音拯救,轧无数戏还到处商演导致给剧组时间严重不足,使用替身拍大多戏份等现象。而片方过于急功功利也是纵容小鲜肉小花不敬业的重要原因。
终于,广电总局开始说话了,期待中国电影的种种问题未来会慢慢改善。
不可避免,中国电影确实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某些年轻偶像演员的高片酬没演技,五毛钱特效的后期制作,等等问题。之前,媒体也时不时的有过报道,但也都仅仅是报道,娱乐圈也没有改变的说法,政府层面也没有发声。估计这次之后,可能会有进一步的相关措施。
回到中国电影这个点,最能反映出是否有问题的就是看看它的票房,评分,评价。而能把这一切系统化做好的就是互联网,互联网天生具有数据处理,整合,呈现的优越性。最近两年的大笔补贴大战使得全民看电影,观影常态化,从而把一部电影的各方面的真实情况完全表现了出来。
甚至可以说,是因为互联网的电影补贴大战使得我们加速意识到了中国电影的问题。
从观影人群来说,补贴大战前,进电影院看电影的人数和观影次数明显的低于补贴大战后,即使是现在补贴少了,票价高了,观影人数和次数也比补贴前高出许多。一方面是用户养成了进电影院的观影习惯,一方面是人民生活水平日渐提高,更加注重生活享受。这一点不需要统计数据加以证明,想想我们自己是不是就知道了。
从互联网公司来说,阿里腾讯百度这样的大公司纷纷成立影视部门,依靠购票平台和庞大的用户数纷纷参与到影视制作的各个环节。因为利益相关,又大肆的对参与或合作制作发行的电影进行补贴,不仅提高了自家购票平台的用户数和购票活跃度,也拉动了电影热度和票房。不仅如此,这些互联网巨头也在积极的反盗版,现在想第一时间看到最新的电影也只能走进电影院了,网上的盗版资源几乎找不到了。
从电影本身来说,随着观影人数和次数增多,好电影和烂电影的票房差距更加明显,评分和评价也更加积极参与了。最开始补贴时,花了8元9元16元看个电影,好看不好看也都算了,影响也不大。而现在,补贴少了,大家看电影更加慎重了,毕竟金钱和时间成本很大。因为是花钱看电影了,那电影就和自己有关系了,花了钱看了个烂电影,又浪费钱又浪费时间,当然会积极的打个低分和发几句牢骚评价一下。那后面再看的人,综合票房,评分,评价,一定不希望看个烂电影啊。除非你烂到极致,大家就想看看到底烂到什么样,其实,这也就是个笑话,真这样的也没多少人。
当然,也有分析说线上购票影响了线下购票,票价不合理,误导了人们对票价的认识。但我认为,这只是互联网公司商业模式前期运营的策略,未来的票价一定是线上高于线下,而互联网公司也一定有办法把人们一步步引导到正确的意识上。
互联网补贴补的是什么,是钱。互联网补贴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以后赚钱。人看电影花的是什么,是钱。所以说,钱最聪明,那人呢,人在花钱的时候最聪明啊。
所以,最后的情况就是,人们花钱看好电影,商业公司把钱投在好电影。其实,市场经济一定会改变当前中国电影的问题,只是互联网的参与使得人们加速意识到这个问题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