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大三的安安和我讲起她的亲身经历。
❤
三年前,带着所有美好的向往,安安走进了大学校园。
自然,大学舍友成了安安在一个新环境下认识的第一批人。
初识三位舍友,安安很想和她们成为知心朋友。一方面,安安觉得自己除了性格比较内向外,并无不良的生活习惯;另一方面,安安认为,和谐的宿舍关系是保证大学四年开心做好所有事情的前提。
于是,见面之初,安安尽量展现自己热情和亲和的一面,又是送她们家乡特产,又是送各种小礼物。
❤
一年的光景转瞬即逝,不知何时,安安发现,这个小小的四人寝室逐渐出现了小团体。
安安和小谢常常并肩吃饭、上课,小A和小C也是这样,不过那两位舍友的形影不离程度,相较安安和小谢,更加亲密,她们会一起牵手、一起打闹、一起甩嘴皮。
之所以造成这样的局面,安安觉得,是双方的性格、兴趣爱好不同罢了,即使有时候不能聊到一块,但彼此的关系并不差。
❤
转折发生在大二上学期。
有一次,老师布置团体作业,安安和宿舍里的三位小伙伴组成一组,在商讨作业事项时,小A和小C的意见出现了分歧,不知怎地,俩人从意见不合转为言语攻击,双方谁也不肯让步。
安安和小谢都不擅长劝别人,她们天真地以为,只要过了今天,明天小A和小C会像往常一样亲密。
殊不知,女生的情谊就像一面镜子,一旦有了裂痕,想要修补谈何容易?
那件事之后,小A和小C再也没有说过一句话,她们呆在宿舍的时间少了,仿佛有意躲避对方。
小A会经常跑去隔壁宿舍玩,小C呢,有男朋友陪伴自然不寂寞,只是那个326宿舍,一下子没了生气。
安安想不明白,原本关系好到要一起洗澡的舍友,怎么一下子就闹僵了呢?
小A告诉安安,她和小C能这样老死不相往来,绝不是那件事造成的。团体作业的事情只是个导火索,她们的矛盾其实是一天天积累起来的。
表面上她们看起来很要好,朝夕相处下来,总会看到对方说得一些话、做得一些事,不合自己的眼,大家忍在心里没说出口罢了。时间一长,这些潜藏的危险因子慢慢堆积成山,就等一个突破口来爆发。
❤
安安不是没有想过劝她们和解,只是性格使然,安安不愿过多管别人人际交往上的事,在她看来,人与人的相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她性格上的平淡,让她在和三个舍友的相处上,也一直保持着不咸不淡的状态。
可是安安想要的是真正交心的好朋友!
两年多过去了,她发现那个总是和她并肩行走的小谢,也只配把关系停留在舍友层面!
安安回忆起刚认识小谢的时候,她以为小谢和她一样,内向、不善言辞,只要熟络了以后自然能打开话匣子。所以,安安总是想方设法制造一些话题,在她们去上课的路上亦或者吃饭的时候随意聊聊。
但安安发现,她每次和小谢说话,小谢回应她的总是寥寥数语,要不是“嗯嗯”之类的助词,就是“呵呵”地笑声,偶尔多说了几句,可是说了一半就不说了。渐渐地,安安感觉听小谢说话很吃力,她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差!
安安还慢慢察觉,小谢的交际圈其实很窄,她没有参加学生会,社团倒是参加了,因为有学分加这种好事谁愿意错过?不过,小谢对社团活动表现得并不积极。
❤
小谢是宿舍四人中作息最规律的,早上六点半几乎雷打不动第一个起床,洗漱完毕也没看她有什么额外活动啊,吃完早饭就坐在位置上发呆,等着安安一起去上课。
没课的时候也没看小谢往图书馆跑啊,基本都窝在宿舍看剧。有时候,安安参加完学校的活动,回到宿舍已是晚上八点,打开宿舍门,她一眼就看到躺在上铺的小谢,不是玩手机,就是看教材书。
之前,安安一直很想找到一些她和小谢的兴趣共同点,比如都喜欢追剧,可是她发现小谢一点都不会聊天。
安安想,也许她天生就是这样吧,如果她哪一天不和小谢说话,小谢可能一天都不会和她讲话。事实也差不多,有次,安安故意一天没和小谢讲话,小谢居然也没主动和她聊天。
真是张金贵的嘴啊,安安心想,我怎么结交了一个那么没趣的朋友啊?
小谢有一个双胞胎妹妹,有一回,小谢把她妹妹带回宿舍住了一晚,安安真切感受到:小谢不是不爱讲话,可能是看人吧。
当小谢和她妹妹用安安听不懂的家乡话,在床上聊得热火朝天的时候,安安觉得,这两年自己悉心维护的所谓的朋友关系真的不堪一击,或许,小谢根本就没有把她当真心朋友看待,只是她自己,太在意身边人的感受了!
❤
事后,安安和小谢依然每天一起上课。
有次她俩吃饭时,面对沉默的对方,安安忍不住问小谢:“你怎么都不爱和我讲话啊?”你知道小谢是怎么回应安安的吗?
说起这事安安简直气得要吐血,安安和我说,当时啊――小谢一脸天真无辜的表情,吐出两个字“没啊”。
“和这样的人相处真心累!”安安说。
与小A和小C的关系不同,安安和小谢之间,并不存在闹僵的情况,但安安心里还是很不舒服,任何感情也是需要花时间去投资的,她和小谢相处了两年多,小谢还是老样子,除了和安安同进同出,也没和其他人有多熟悉,而安安在这两年里,也一直在寻找“好朋友”,可是啊,她还没有找到。
❤
有次去上课的路上,安安看到地面上她和小谢的影子,不由想到“貌合神离”这个成语。安安不主动说话,小谢也只有以沉默走在安安身边。
安安厌倦了这种貌合神离的舍友关系,不愿、也不想再花心思经营了,如今,安安会腾出更多的时间与自己独处。
有回晚上,安安从图书馆出来,在寝室楼下遇见住在隔壁宿舍的同学。
“你怎么一个人呐?小谢呢?”同学问。
安安觉得很无语,从什么时候起,大家看到安安就会想到小谢,看到小谢就会想到安安?许是之前她俩给人的感觉总是形影不离的cp吧。
外人看到的只是表象,只有当事人自己清楚:不是真心对待彼此的人就能变成朋友的。
❤
周国平在《论友谊》一文中,提及自己人际交往的原则——互相尊重,亲疏随缘。
我想,我们真的没必要像安安一样刻意求得某些情感,友情也好、爱情也罢,尽力去维系基本等同于讨好和交易,真的不需要如此委屈自己,既然,那些之于我们又不是生存的必须,也无法为彼此带来精神的暖意,何必付出如此大的心理代价?
前阵子,看过一本书——《并没有如愿以偿的人生》,书里有句话记忆犹新:
告诉你们一个秘密,其实,朋友分为两种,一种叫“情境型朋友”,另一种叫“价值观朋友”。
前者,是由随机社交而结识的,比如同学、同事;后者,属于因为拥有共同爱好和价值观而变得亲密的关系。
生活中,绝大多数的时候,我们口中的“朋友”都来自前者,往往我们的潜意识里,把所有情境型朋友当作了有共同价值观的伙伴,一直以来,我们就这样稀里糊涂地交往着。
情境型朋友其实不是朋友,只是我们作为一种社会动物必要的社交,而价值观朋友才是所谓的知己。
“舍友”就属于“情境型朋友”,别妄想把所有舍友变成“价值观朋友”。
有些人也只能是舍友,一辈子也成不了朋友,人们常说“圈子不同不必强融”是有它的道理的,别勉强自己,在大学,最重要的还是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并持之以恒下去,四年之后,有的人挥一挥手,就此散落在人海,此生也不必再相见了。
这世上没有太多感同身受,努力充实自己,永远,比把情感寄托在他人身上强得多。
当我们可以像独处一样自在地陪伴彼此,又不觉得对方突兀时,才是真正的朋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