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源

作者: 三月潋影 | 来源:发表于2020-02-22 17:25 被阅读0次

                          作者:三月潋影(原创)

                          根据父亲草书改编而成

    吾家乃吴氏家族第十一世祖清林太公之后裔。清林公本为十世祖周公之子,后因其他原因出继给十世祖怀锦公为继子。

    清朝末期,清林公正值壮年。他去参加了一年一度的科举考试,幸运的是中了秀才,不幸的是被别人顶了包。因为秀才之名被他人顶替,清林公得知后精神倍受打击。后来据说还得了精神病,有些疯癫痴狂了。这让人禁不住想到范进中举的悲剧......

    清林公的书法不错,在当地也算是小有名气。每年春节来临,都会给别人代写春联和一些神佛对联。如今吾家所居之地,在两百多年前为曾姓人家居所。当时的曾家立有一座观世音佛像,请清林公写了一幅对联,行云流水、落笔如云烟,十分受人景仰。曾家大喜,从未更换,保留至今。上联为南海莲花九品香,下联为西方绿竹千年秀,横批为慈云广布。因为吾家也有座观音菩萨,也刻着同样的对联。那些字样早早就刻在了我儿时的记忆里,经久难忘。

    清林公原配为卢氏,乃现古袍清州人士。其一生育有二子二女。长子名为笃初,次子名为仁初。长女名为武秀,次女名为大娇。武秀自小被送到古袍清州为他人之童养媳,而次女大娇嫁到了富罗汤水。

    由于民国时期战乱不断,按照政策,每家每户需要抽取一名男丁参战。二子必抽一丁,十八岁的长子笃初被选上参了军。他临去当兵之前还特地到武秀家中告别......谁曾想此去一别竟是永别,后来笃初再也没有回过家。

    据说,笃初当时所在的军队为白崇禧所带领。在转战时经过了自己的家门口,但未曾入内与亲人相见。可见军队纪律之严明,而笃初亦是遵守纪律之人。其胞弟仁初曾收到过笃初寄回来的一封家书,但没有及时回复。后来,笃初便慢慢地跟家人失去了联系,再无音讯。后略有所闻,称笃初已然复员不再当兵,而在桂林市的恭城县落了户。其育有二子,并已改姓氏。或许因未收到胞弟的回音,以为家人皆已不在人世,笃初并未追宗认祖。

    因长子外出当兵未归,次子仁初成为了家中的主力。其一向以针织为业,常常奔走于现今的马江、古袍等地。在奔走途中结识了马江街的邱氏,乃当地的地主之女,家财尚可。邱氏之父见仁初针织细活做得好,人忠厚老实并勤劳肯干,于是将女儿嫁予仁初公。

    仁初公和邱氏婚后育有二子,于一九四五年携子回到北陀。长子名为富生,次子名为金生,兄弟俩年龄差距约为九岁。富生自幼天资聪颖,后考上了昭平农中初中部学习。无奈大环境不好,一九五九年到一九六一年是中国饥荒年。邱氏于一九六一年因误食毒草去世,富生失去了母亲,也被迫辍学回到了家中,大好前程尽失……

    富生后娶邹氏为妻,育得一儿一女。儿子名为泽兴,女儿名为英青。悲凉的是邹氏于一九六六年患了一种怪病,而后不久便病故了。这一年,泽兴才四岁,英青也才两岁,实是可怜。

    后来,富生由生产队指派到深山里种树,常年不在家,两个幼孩皆由祖父仁初看管,连同年龄也不大的金生一起带着慢慢长大。有好心人看到孩子们可怜,在七十年代初期便给富生介绍了一位同是邹姓女子做填房,以便更好地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

    八十年代,国家实行分田到户的政策。富生也从山场回到了家中,开始种植各种土特产,通过勤劳的双手完成了最原始的积累。在闹市中置了大片土地并建起了房子。而此时泽兴也长大成人并拥有一番好手艺,能自力更生了。尔后经人介绍,也娶妻生子。英青也嫁作他人妻,生儿育女,日子过得和谐幸福!

    再说仁初公的另一个儿子金生,后亦成婚,并生下五个儿子一个女儿。儿子个个聪明伶俐,都是读书的好料子。而女儿也乖巧懂事......

    仁初公于八十年代初期仙逝……而富生勤劳一生,后于二零零九年因摔跤而偏瘫最终不治而去。填房邹氏虽为继母,但一生未再育他子,将两个儿女抚养长大。不幸于二零一九年夏端午之际追随富生而去……

    人生一世,恍如一梦。祖祖辈辈,一脉相承……岁月如梭,犹如白驹过隙,谁也无法敌过时间。珍惜当下拥有的每一寸光阴,沉着冷静,团结一心,勤俭持家……这是吴氏家族应当秉持的家训!无论人到了什么阶段,都不应该忘了祖训,不应该忘了自己的根在哪里,源头来自何处……

    注:文中泽兴为吾父,富生为吾祖父,仁初为吾曾祖父,清林公为吾高祖父。

                      作于2020年02月22日

    图片来源于网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根.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chfq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