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皇帝中,死后谥号为"哀"的不少,然而要讲第一个得此兼具批评与同情之意谥号者,则是汉哀帝。
所谓“谥号”,乃古代中国人对拥有一定地位者、特别是帝王死后所作的评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盖棺定论吧!
其依据是受评者生前的德行人品、所做所为等。而可以谥″哀″者,大致为以下五种情形。第一,早孤短折曰哀;第二,恭仁短折曰哀;第三,德之不建曰哀;第四,遭难已甚曰哀;第五,处死非义曰哀。
那么,汉哀帝为什么会被谥"哀″呢?
汉哀帝刘欣,西汉第十三位皇帝。本来,他是没什么可能性做皇帝的,自己做梦也没有想到有一天会做皇帝。然而,偏偏天降馅饼。公元前8年,刘欣的伯父汉成帝快乐而死,无有子嗣,就这样,皇冠落到了刘欣头上,时年十九岁,正是弱冠的青春年华。其实,此前的刘欣,按班固和苏辙的说法是,文辞博敏,幼有令闻,好礼节俭,一个奋发有为的阳光男孩。
真不知天降皇冠对于刘欣来说,到底馅饼还是毒药。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当上皇帝的刘欣,性情突变,虽无大奸大恶,然喜好安逸,沉缅美色,同以前的发奋有为完全判若两人。
他在位只有七年,死的时候年仅26岁,正是大好年华。
怎么死的呢?纵欲过度,政务不举;他还是个同~性~恋者,后世的“断袖”一词便是由他身上而来。由此可知,刘欣七年的皇帝,留下了“早孤短折”,“德之不建”两大弊病,故而,谥之曰"哀",可谓恰如其分。
由此甚至可以说,做帝王实际上是一个高~危职业一一稍有不慎,便有可能害己,害家,害人,害~国。难怪有人说,愿世世无生帝王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