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传》精读15:君臣

作者: Sally_Lee | 来源:发表于2022-11-15 11:28 被阅读0次

再伟大的人,也逃不脱命运的安排。

捻军平定后,朝野上下都松了一口气,曾国藩被任命为直隶总督,也就是天下督抚中第一之位,而李鸿章所得的封赏远不如曾国藩,只得到了湖广总督协办大学士。可见,朝廷又开始故伎重演,原来防范湘军,现在改为“扬湘抑淮”了。索幸曾李二人已深谙朝廷套路,并未再产生罅隙。

对曾国藩个人而言,原本可以善终,却出现了天津教案一事,曾国藩虽鞠躬尽瘁,却无能为力,成为他此生终点最大的遗憾。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和国内许多地方一样,天津也散布着一些教堂和传教士,传统民众对外来事物并不接受,因此民间有洋人的天主教堂迷拐孩子,挖眼剜心以供药用的传说,造成了很多不和谐的冲突,但当地官员的态度也模棱两可,并未据实调查澄清。

一日,一个叫武兰珍的人在天津迷拐了一名少年,被人捉住后边指认受教堂教民指使所为,虽然调查后没有任何证据支持,但地方官员也并没有向百姓证实教士的清白,也没有安抚民众的举措,导致民意激愤,将愤怒转移到驻天津的法国领事馆,很多人开始围攻法国外交官,激怒了当时的法国领事丰大业,丰大业寻外事官员未果后,一气之下在中国民众面前掏枪打伤了天津知县和其随从。继而冲突升级,愤怒的中国民众先是杀死了丰大业,后又涌向教堂,杀害了多名外国神职人员。天津教案震惊全世界。一周后,法国军舰驶抵大沽,鸣炮示威。

朝廷意识到事情严重性,指派曾国藩接管此案。这道命令领曾国藩陷入焦灼,教案事关重大,而他自己已经身患重病,支撑恐难,但如果这次事件处理不当引发战争,以当时清王朝的国力,结果一定是再一次的割地赔款。最后,尽管他的幕僚一直反对,他还是给自己的儿子们写了一份很长的遗嘱,决定接下这个任务,动身前往天津。

曾国藩此行,天津百姓和官绅们报了很高的期望,他们期待这个国内名臣能够为他们“伸张正义”,将洋人赶出天津。但曾国藩已经预料到了这种情况,为了平息浮嚣的民气,在去往天津的路上便写好了一篇文告《谕天津士民》,向天津的绅士百姓声名,此行不是为了开战而来。

这一下让全体天津人莫名其妙,这道告示确实有效地刹住了鼓动战争的舆论。但随后,为了让法国人可以心平气和地谈判,曾国藩将天津的三名相关地方官员撤职听候查办,此举显然让曾国藩在天津大失人心。曾国藩不是不明白这样的结果,他深知为了发泄民族情绪打一场仗固然不难,但一旦失败,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在外交事宜上,曾国藩一贯主张“明强”,也就是说一定在在分析形势的基础上,才能决定是使强还是使柔,不能贸然置国家危难于不顾。

在仔细调查取证后,曾国藩写了一份有理有据的调查报告提交朝廷,希望能够通过天津教案的调查,让大家不要再相信洋人挖眼剖心的无稽传闻,消弭误会,也从另一方面为中国百姓对洋人教堂的质疑做了充分的分析,以消除外国人的不满情绪,促进中外双方的和解。但谁料到以慈禧为代表的清朝政府自身对谣言仍是半信半疑,他们始终认为民间对洋人的愤怒情绪,是可以倚重的重要力量。因此,在公开发布曾国藩的这份“报告”时,居然将曾国藩替中国人说话的关键内容全部删掉,只剩下专为洋人说话的部分。此折一出,朝野上下无不哗然,曾国藩居然说天主教是“劝人为善”的宗教,崇洋媚外,曾国藩一下成了人民公敌,被人民寄予无限期望的曾大人,竟然是这样一个卖国贼。

显然,朝廷这样做,可以把曾国藩贴上卖国柔软的标签,将民众对朝廷的仇恨转移到曾国藩的身上:不是朝廷软弱,是曾国藩软弱,这样就可以不失民心,朝廷仍然是正确的,只是曾国藩没办好。

之后,清政府在曾国藩的要求下,派李鸿章接手此案,曾国藩依然鞠躬尽瘁,帮李鸿章做好了大量的扫清和铺垫工作,了结了此事,但因为此事,在精神和心理上备受打击和煎熬。

结束了天津噩梦,曾国藩按照朝廷上谕的要求,回任两江总督,路上回京陛见时,发现自己在京城很受冷落,黯然南返,精神受到极大打击,再度回任两江后不久,便郁郁而终。

天津教案后三十年,发生了义和团运动,与天津教案如出一辙,慈禧等人在此事中痛痛快快地发泄了自己在天津教案中积蓄的怒火,终将清王朝引向战争,1900年6活跃,清政府向英、美、法、德、意等十一国同时宣战,241名外国人、2万多名中国基督徒在1900年夏天的战争中死亡。

曾国藩曾在天津教案中全力避免的战争终在他死后变成了现实,令人叹息。

相关文章

  • 《曾国藩传》精读15:君臣

    再伟大的人,也逃不脱命运的安排。 捻军平定后,朝野上下都松了一口气,曾国藩被任命为直隶总督,也就是天下督抚中第一之...

  • 《曾国藩传》精读7:悔悟

    湖南首胜后,曾国藩认真总结,进一步对湘军进行了整顿和优化,经过一番修整,湘军从长沙出发,攻向湖北,一路所向披靡,收...

  • 《曾国藩传》精读10:天命

    在奕䜣和慈禧的坚定支持下,曾国藩进入了一生之中难得的顺境。 政治和筹饷的优势下,曾国藩决定分三路大军,开始对太平天...

  • 《曾国藩传》精读11:“退却”

    同治三年,曾国荃终于取得了南京的最终胜利,此时,距湘军成立已经十二年了。 湘军最终平定了太平天国之乱。 有书记载,...

  • 《曾国藩传》精读9:果断

    咸丰皇帝去世前,曾国藩凭借收复安庆,拿到了梦寐以求的两江总督,统管江苏、江西和安徽三省,在军事和经济上都有了举足轻...

  • 《曾国藩传》精读6:博弈

    创办湘军,是曾国藩呕心沥血做的一件事情,建立这支军队,不为自己,而为挽救大清的危亡,因此,他对这支军队寄予厚望,且...

  • 《曾国藩传》精读5:责任

    借一次出任江西主持乡试的机会,曾国藩想要离开京官圈,短暂修养。不料途中家母病逝,只得放弃乡试主持工作,回家奔丧守孝...

  • 《曾国藩传》精读13:变局

    平定太平天国后,曾国藩敏锐地意识到中国还面对了一个比太平天国更危险的对手,也就是李鸿章说的“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 《曾国藩传》精读12:清浊

    曾国藩读到现在,最大的感悟就是他以圣人要求自己,现实中却做出了一个最真实的人。 今天来讲讲他的清与浊。 两江总督是...

  • 《曾国藩传》精读14:人才

    如果说洋务运动和对洋人的态度展现了曾国藩全球化的视野和发展性的战略眼光,那么对人才的重视和培养则是他固根之本。 曾...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曾国藩传》精读15:君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cisx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