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今天花钱了没有?”
“没有。”
“那你刷出去的是什么?”
“数字。”
这是昨天逛完街拎着大包小包打道回府时的一段对话,从中森森透出一股子自欺欺人的味道。
于我于她,两个同样纠结于买还是不买,终究买了的傻大姐,都适用的自欺欺人。
果不其然,晚上入睡前的微信聊天出现了以下内容:
先发过去一个链接,又大哭表示:“我后悔了!”
“这件好,买。其实我也后悔了。”
“早知道我不买白天那件衣服了,我省下那笔钱买这件。”
“这件发了工资一块买(ಡωಡ) ”
“你又后悔什么?”
“我买的那件大衣,既不喜欢也不讨厌,这种感觉最糟糕。”
“……果然,只要犹豫了坚决不能买!”
“呜呜呜,睡觉。”
早晨睡醒后,眯愣着眼瞄一眼睡梦中还在挑剔的衣服,真心觉得它哪儿哪儿都不好。谁能告诉我当时怎么就买了呢?难道脑子不知不觉被踢了?
明明心底一直有个声音告诫自己:“其实它不值这个价,你明白的。”是的我明白的,然而……
唉,冲动是魔鬼,拥有一个容易被外界左右的大脑,那简直是地狱逃出来的悲剧。

2
现在,让我们把时间回溯到二十四小时前。
晴空万里的周末,宜出行、宜购物。翻翻衣柜里挂着的衣服,撮着牙花儿好生嫌弃:原来今年还没添置羽绒服,不,不想要羽绒服了,我今年要添件棉服。
于是就这么愉快地决定了,进到任何一家店,直接询问:“有棉服么?”
有,就看一看试一试。没有,无视诸如“羽绒服轻便暖和又不贵”的推荐,转身走人。
可是,这么目标明确的后果就是可供选择的范围大大减小,而在有限范围内选择的结果又是如此孤注一掷般的单一。
最终,我只锁定了两件。从我眼光看去既非一见中意,又非非它不可的两件鸡肋。
所谓瘸子里面拔将军,拔出来的分明仍然是瘸子。可惜道理谁都会说,错误也谁都可能犯。
那一会儿,中魔一样非要在两件之间选一件,纵然对它们只有八九分看得入眼。终于,店员一口咬定绝不还价的情况下,心不甘情不愿地刷了卡,还自欺欺人说刷了个数字。
3
事实证明,经验也证明,不是真正如意的东西千万要谨慎。
可以退货就罢了,哪怕赔点运费呢,至少从此眼不见心不烦。
不能退货的前提下,心疼冤枉钱尚且是小事儿,关键是每次看见,它就提醒你曾经故意的愚蠢,这才是最糟心的。详见这一刻的我,百爪挠心又无可奈何。
其实购物如此,交友也如是,甚至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如是,包括那句动人的爱情格言“不将就”,又何尝不是如此?
宁缺毋滥,当是真理。
讽刺的是,人最爱忽视真理:唯真理之最易忽视,只因每个人都会犯的错误才能被总结成真理。这是一个悖论般的真理,也是墨菲定律一般悲观的一个真理。
所以,当我们想用一时放纵解脱时,还是先好生叩问一下内心真实想法为好。毕竟,自作孽最是挠心挠肺无可救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