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上午送琪琪去练球,然后带小桐玩,下午琪琪又提出要去同学家;周日:重复周六的活动另外加多一条:15:00准时参加社区亲子活动。
就这样带着他们俩东奔西跑,差点把我累得虚脱,我跟孩子示弱,告诉他们我很累了,下周再去同学家玩行吗?
但女儿倔强地说:不行,我跟同学约好了!在一旁的小桐也开始起哄了:妈妈,去嘛,去嘛。想想他们上了几天学,也要放松下,我就妥协了,只能打起精神继续陪他们。
两个小家伙就是“人来疯”,去同学那不玩尽兴绝不肯回家,去参加活动也没半点怯场的意思。我任自己“百爪挠心”也得好言相劝。
一直崇尚科学客观育儿,虽说谈不上优秀,但自认为也算是开明的,只是没想到在孩子眼里还是不合格的妈妈:那天的亲子互动内容:妈妈和孩子分成两组,对立而坐。妈妈先写下自己的工作、爱好、喜欢的食物、喜欢的颜色(总共4项),由主持人收集好之后逐条提问孩子。
在场有8对亲子,可是基本都只答对了“妈妈的工作”,其余的问题都摇头称不知道。我们对孩子的表现哭笑不得,纷纷表示这样的结果意料之中,有的妈妈还说:“养孩子就这样,家长有义务累死累活,但要他们懂,很难!”
我观察了一下这群孩子,最小的3岁多,最大的12岁。而只有10岁以上那两个孩子的回答比较接近妈妈的“答案”。
7岁的琪琪是这么“评价”我的:妈妈的工作和爱好基本上都是干家务,她有时会陪我唱歌,但她唱得
好难听,她做的蕃茄炒蛋最好吃,但我不知道她喜不喜欢,至于其他的她没告诉我啊。我当时尴尬极了。
如果以这几个点概括孩子眼中的妈妈,的确有点“以偏概全”,但是这些“童言无忌”却实实在在地反映出我们的问题:
1)妈妈都是“手机控”,估计是太闲,太无聊了;
2)妈妈忙完了家务后会陪我们读书、画画,但这些爱好都是我们的,妈妈好像没有;
3)妈妈总是煮我们爱吃的东西,她只会美滋滋地看着我们狼吞虎咽,但是好像从来没看到她享受美食的样子,没听到她赞叹美食的话语。
这个活动很有意义,孩子在点醒我们,在学习如何当好父母、用心了解孩子的同时,也请让孩子有了解我们的机会。在孩子未成年之前,我们有义务尽心把他们抚养长大,但是并不代表他们的那句“谢谢”可以省略。我们希望他们成年后独立有担当,首先要过好自己的生活,但这跟懂得感恩、懂得珍惜并没有冲突。
尹建莉老师说:家是最好的学校,父母是最好的老师。我深以为然,如果在一个民主的家庭里,孩子最先学到的就是“爱与被爱”。高晓松老师也送给女儿的一句话:愿你一生温暖纯良,不舍爱与自由。
所以,我们的亲子关系最好是相亲相爱但又独立自由的,而这些都得需要以真实的情感互动为前提。
1、正确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
在参加完这一期亲子活动后,我跟女儿吐露心声:“其实妈妈不是爱好做家务,而是因为希望我们的家变得更整洁舒适些。还有,你在那么多人面前说妈妈唱歌难听,妈妈觉得好尴尬”。平时话多的女儿这时沉默了,有点小惊讶地看着我,配合似地点点头。
成长的标志之一:在不同的场合,个人表现出来的言行举止,得体大方。
作为家长,对孩子来讲也是过来人,我们在提高自身修养的同时也要时刻提醒他们:与人相处,我们要学会考虑别人的感受,管好自己的“喜怒哀乐”。与人相处,在真诚相待之间是需要那么一点世故与圆滑。从家庭中开始培养吧,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告诉孩子,也听听孩子的感受。育儿也是在育己,共同进步!
2、有自己独处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
自从二胎开放后,有些全职妈妈纷纷表示又重回“带娃最苦的前三年”。带孩子这种苦并快乐的日子,我深有体会。
我两个孩子相差3年半,公婆都不在身边,老公又忙得不分日夜,那时候大宝刚上幼儿园,我就经常用车推着小的去接大的,要是遇上下雨就只能背一个抱一个......
忙是肯定的,但我常常会把时间安排好:比如一边看孩子一边做家务,等他睡了,我就停下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比如看书,写字等等。
任何时候,我们不能把自己的世界缩小到只剩下孩子,这对自己和孩子都不公平,你“舍己为儿”的这份沉重的爱,怕他最后也承受不起。
3、不过分迁就孩子,有自己的原则底线
爸爸跟妈妈有一个明显区别:爸爸更喜欢跟孩子玩体能游戏,比如“骑马马”,或者玩“空中飞人”。而妈妈实在“有心无力”。
那天儿子吵着要跟我玩“空中飞人”,我身体本来就瘦弱,实在没办法连续把他举高放下,但他一直不依不挠:“为什么爸爸可以,你不行啊”。
我摇头解释:“妈妈力气不够,如果你坚持,我们俩都可能会摔伤”。看我如此坚决,儿子终于作罢。
家长的原则和底线也体现在平常的教育上。比如饭前不能吃零食,吃饭不能看电视等等。孩子开始都会以哭闹作为反抗,其实他们也在试探我们的底线。只要我们妥协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你渐渐就成了一只不起眼的“纸老虎”,你出于爱的举动,孩子常常不屑一顾。
4、你永远不止“爸爸、妈妈”这一重身份
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你眼里的全职妈妈》,当时是想怒怼那些“看不起”全职妈妈的人。但其实我特别想强调“全职”只是暂时的。
我身边有些朋友,带着孩子开店,带着孩子去听课,这些事仿佛都很难做成,但是:事在人为!当我们不死盯着孩子,对他适当地“放养”时,其实对自己和孩子都是很好的放松。比如,多到外面跟人接触,心胸自然也开阔些;抽空去进修学习,每天进步一点,个人价值也在慢慢提升,如此满满正能量的你,还担心孩子带不好吗?加多了“爸爸、妈妈”这重身份,未来的路变得任重而道远,但在这条路上,你依然可以保持自己的精彩。
我们常常听说“养孩子很难,要倾注一切心血。”但孩子可能不需要那么多,他们更希望我们活成更好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