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北宋时代的王安石不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改革家。尤其是他在宋神宗时期所主导的变法更是让历代王朝,乃至今日,他的改革精神都值得怀念和赞誉。
公元1086年四月,北宋一代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改革家王安石逝世。然而他或许死不瞑目,因为未死之前他亲眼目睹了自己的变革理想灰飞烟灭。对于他的变革思想,统治集团内部褒贬不一,可不管怎样,他的改革精神永放光辉!今天我们回味历史,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分析改革失败的因素。
一、人事制度有法不依,变法执行不力
在王安石的变法中,如青苗法、免役法、愿景是要解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但在具体的执行中,地方官吏在规定的利息外、免役钱交后,又种种勒索敲诈百姓,搜刮民脂民膏,强迫百姓服役,活照干,钱照常交,两头受罪。这与变法的初衷完全背道而驰,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团队对地方上的这种行为缺乏有力监管,宋朝公司改革制度形同虚设,致使当地官员有法不依,执行不力。
二、人事任免存在很大的漏洞
治国先治吏,治企先管理好中层干部。我们纵观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每朝每代乃至当代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例如秦国商鞅变法、明朝张居正变法等皆如此。如果不从上推动,手握大权的权贵们处处阻碍,又如何推行下去,所以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人事的任免大权。改革是必须要付出代价的,对那些反对者从来都不能心慈手软,而要罢免。可王安石在面对朝廷内部的众多官吏反对,自己根本就没有人事任免大权,是自己陷入了空前孤独,无人支持的局面。反观,商鞅和张居正变法手中却握有人事任免大权,扫清了官吏集团的阻碍。尤其是张居正联合太后、太监冯保,罢免了相对保守的前首辅高拱的职务,为改革开辟出了一条前进的道路。所以不管什么时候,尤其是对于我们今天的企业改革,作为改革者必须要掌握人事任免大权。
三、没有完善的监督、绩效考核机制,腐败滋生
宋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其中一条就是冗官严重。而这些官员又不做事,占着茅坑不拉屎,还欺压百姓。所以就造成了民间贪官污吏,腐败滋生,你还能指望这些官吏落实变法吗?显然是不可能的。为什么大部分戏剧上歌颂包拯,说他是青天,因为包青天的形象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需要一个清官出来为民做主。第一条我们讲到人事制度有法不依,为何不依,因为没有一个完善的监督考核机制,官员和员工自然就有了漏洞可钻,反正执行不执行都一样。所以在王安石的变法中,并没有看到一个考核官员的机制,我要你怎么做,做到了如何奖励,没做到或者违背如何惩罚。正是因为官僚集团的腐败现象得不到有效的遏制,变法在执行的过程中往往变样了,好的政策也沦为坏的政策。同理,今天的企业也如此,内部必须有一套考核员工的绩效考核机制,否则空说无凭。
四、用人、选人不当,变法没有继承者
改革是要付出代价的,如果用人、选人不当,那代价就更加惨重。不仅自己可能会因此失去性命,只怕是连自己留下的那点政治思想,精神遗产都灰飞烟灭,因为后继无人;而王安石的政治思想显然就是无人能真正担当继承者。在王安石的变法队伍中,不是所有的改革派人物都像他那样高风亮节,为国为民,有些人就是一个十足的投机分子,投皇帝所好,把变法视为自己往上爬的途径。例如:吕惠卿、陈升之,改革派的重要人物之一,虽然他们很有才干,但心术不正,野心勃勃,属于权欲熏心阴险毒辣之人;邓绾、蔡京变法中的投机分子,打着变法的旗号捞取个人好处,只要对自己有利的事情就不择手段的去做,根本不会在意自己究竟是属于变法派还是保守派。因此从人力资源管理的用人、选人方面,王安石犯了错误,没有把像他一样忠贞的士大夫选到改革队伍中,而是让一些投机分子混进了变法的队伍中。这对后来的变革带来了严重的挫伤,大大伤了变革队伍的正气和力量。对于我们今天的企业来说,项目再好,如果人没有投对,最终都是悲剧。真格基金的创始人徐小平也说过,“合伙人的重要性超过了商业模式和行业选择,比你是否处于风口上更重要”。
王安石变法失败了,也就没有挽救北宋王朝的衰落。但我们也不能因此而否定他的改革精神,他仍旧是中国十 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但是今天我们的民族企业都在谈创新、改革,更应该从这些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 历史总能给后人,以启迪和明鉴。从而更好的推动民族企业的创新、改革、发展,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
作者:子龙老师(笔名)
原创版权声明:欢迎分享,禁止抄袭、复制、粘贴及其它商业用途,否则我们将通过举报、法律等手段维权。若要转载,请联系作者,经作者授权商议后方可转载,谢谢合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