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在浙南小城生活过几年,至今仍不时忆起那里的人、事、物和各种美食。
人真是种奇怪的动物。那几年并不觉得清凉豆腐、粉干、田鱼、猪肠粉、米面、清明果、三粉饺等小食是美味佳肴,甚至觉得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来离开了,反倒隔空咂摸出它们非同一般的滋味。
这也是大多数人的心态。拥有时不懂得珍惜,失去了才懂得其中的美好。我尤其是这种后知后觉的代表。
两天前,与先生闲聊时又忍不住念起了小城的各种美食,我无限神往地叨叨着:“好想吃小城的三粉饺呀!”别扭的先生故意说着反话:“三粉饺也不过是饺子嘛,有什么吃头,我不想吃!”
我熟知他惯有说反话的毛病,于是意味深长地白了他一眼。心想:三粉饺跟水饺区别大得很呢!
老先生面色无常、坦然自若,真想揭开他其实也好吃的真实面目,他不过是唱个反调过过嘴瘾而已,都快赶上杠精了。
说归说,老先生做起来可一点儿也不含糊。
晚上下班回家,一进门我都快惊掉下巴了。灶台上整齐地摆放了两排大饺子,旁边有一小盆韭菜猪肉馅料,他老人家正在砧板上卖力地擀着大号的饺子皮。
“做水煎包呀?”我有些兴奋地问。潜意识里,这么大个的饺子,除了水煎包还能是什么?
“不是,咱家哪有做水煎包的锅。你不是要吃三粉饺吗?”他淡淡地说。
三粉饺?这么大?我质疑地问:“看着怎么不像呢?”
“外形不重要!重点看材质,都是番薯粉包的!”他抬头看了我一眼,不咸不淡地接着说,“春节从老家带的番薯粉,放着也是放着,我想把它早点儿用掉!”
这话说的,好像只是为了消耗食材,才遂了我吃三粉饺的愿望。好吧,什么都不说了,坐等三粉饺的出炉。
此处插入“三粉饺”名称的来源。它的饺皮是由番薯粉制作而成,番薯又叫山芋,所以正确的叫法应该是“山粉饺”,但受当地方言影响,翘舌音往往发声为平舌音。久而久之,山粉饺就约定俗成为三粉饺了。
半个小时后,期待中的三粉饺终于出锅了。我迫不及待地盛了一碗。
先生做的三粉饺大得骇人,三四个就是一大碗。我像品鉴官一样,慢慢地尝了一个。不是记忆中的味道。
小城的三粉饺以肉丁、冬笋、豆腐、萝卜丝、虾皮、葱末为馅料。饺皮主料是番薯粉,听说也参杂了毛芋粉,包成三角的外形,煮熟后看起来个个饱满,又晶莹透亮,看着很养眼。入口尝来,润滑有韧性,再辅之以喷香的内馅。想着这样的美味,口水都快流出来了。
此处再插播一段回忆。在小城,几乎随处可以吃到三粉饺。那时候,经常与虹、俪、桦三个蜜友在小城的青石板街道上游逛。饿了就找家店坐下来,吃饭、歇脚两不误。选择的余地也不仅仅限于三粉饺,还有三粉面和三粉糊,当然也有三粉系列之外的美味小吃。
将来空闲的时候,我就把小城的美食都罗列一番,那里的人和事也值得一写。
先生的三粉饺以韭菜猪肉为馅料,吃起来仍是家常水饺的味道,而饺皮擀得太大太厚,煮熟后吃起来仍显过硬,除了有嚼劲之外,口感体验并不好,而且常规的半月外形也让我无法将它与记忆中的三粉饺联系起来。
从长相,到表皮,再到内核,我家的三粉饺都没得正牌三粉饺的精髓,只能算高仿版吧。
尽管没吃到心心念念的味道,我还是非常捧场地夸赞了先生。辛勤付出的劳动必须得到尊重!他也一脸自豪地享受着我的高赞。
味道是否正宗似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美食带来的心意与心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