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这一章的解释,
朱熹《论语集注》是这样的:“好勇而不安分,则必作乱。恶不仁之人而使之无所容,则必致乱。”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一个人既好勇又怨贫不安于本分,就一定要作乱。指责不仁之人而使之无地自容,也一定会引发乱子。”通常的解释,都和这大同小异。
连指责“不仁之人”使他们“无所容”也怕出乱子,这样是否意味着都要当老好人?
见到好勇斗狠、为富不仁的人是否都要躲着走?
如果不仁之人是“暴君恶吏”,是否对“暴君恶吏”也让他们继续暴虐?
朱熹虽然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也不代表他说什么都是对的。上面的解释是腐儒之见,是会败坏儒家、《论语》、孔子的真精神的。
这一章其实是上一章“放于利而行”的延伸。
何谓“好勇疾贫”?好于勇而疾于贫也。疾于贫,贫之疾,即“贫者”之相,因其“贫”而好于勇,即好勇斗狠。再说通俗点,就是“穷生奸恶,富长良心”中的“穷生奸恶”。
何谓“人而不仁,疾之已甚”?其实这句话可以按“好勇疾贫”的逻辑结构调整一下顺序:已甚,疾“人而不仁”。
已甚而疾于“人而不仁”也。“已甚”就是“非常过分”之义;“之”,指代前面的“人而不仁”,就是不仁之人,特指为富不仁之人。为富不仁之人往往不加节制、过分享乐。
“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说的是“人不知”的社会中同时存在的两种乱相:
“贫者”,好勇斗狠;“富者”,为富不仁,纸醉金迷、醉生梦死。
最典型例子就是十里洋场上海滩。
之前我们说过,“贫富”不单单是指物质财富,
有的人有地位,有的人长得漂亮,有的人学富五车……钱、权、色、以及文化水平,都有“贫富”之分。只要是有人的地方,都会有其“贫富”之相。
六十年代的wg乱相,其实现在也还在发生:且不说某视频平台一个综艺节目中“倒牛奶”的偶像粉丝闹剧,就是在日常社交互动的文字平台上,单方面的嘲讽谩骂或者多方面的口水大战,也依然轮番上演。
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放于利而行”。
由于“富者”的强势地位,使得对“富”者对“利”的放纵成为了“人不知”社会的常态,相应地,也就有了对“贫”者“利”的放弃。
帅气的男生搭讪,那叫“撩”,反之叫“性骚扰”;漂亮的女生任性,那叫“撒娇”;反之叫“人丑多作怪”;
只是在“人不知”的社会中,大部分人,能接受前者,不能接受后者。
这种“利”的“贫富”之相的严重对立,使得“富者”因得其“利”而放纵无度,而“贫者”因不得其“利”而不平。兔子急了也咬人,当“利”的“贫富”之相的两极分化储备了足够的势能之后,物极必反,就算原来是个懦夫,也会激变为一名“勇夫”的。这样自然就会出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的乱相。这种图景在“人不知”的社会随处可见、无处不在,《论语》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总结出来了。
而解决方案是什么?道,不同、不相,为谋。
人能弘道,士志于道者,有教无类,誓者如斯夫,朝闻夕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