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超是典型的将门虎子。他的父亲马腾,据说是汉朝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代,这个据说出自《典略》,可信度是存疑的,《三国志》正文未采用。但是马腾本人绝对是货真价实的西凉名将,最初和韩遂等人起事,声势浩大,汉朝“招安”,封为征西将军,屯兵郿县,也就是扶风县,马超便是出生在这里。
一方枭雄的马腾、韩遂等人,名义上是归顺汉朝朝廷,可是为了抢地盘,时常出兵攻城略地,甚至一度威胁长安。长安没打下来,马腾率军败退凉州,汉朝派到西北平叛的将军钟繇给马腾、韩遂写信,陈说利弊,劝他们真心归顺朝廷。钟繇这个人为后世人所熟知,恐怕倒不是因为军功,而是他在书法上的造诣。马腾大概出师不利,判断当时的局势,似乎听进去了钟繇的话,所以就派其子马超去钟繇账下听用,跟随钟繇去平阳平定郭援等人的叛乱。在这次战争中,马超身先士卒,身负箭伤,脚流血不止,用布袋裹上脚继续战斗,最终带领部将庞德斩杀了郭援。马超之英勇,可见一斑。后来马腾和韩遂闹了矛盾,马腾大概是争不过韩遂,也觉得年纪大了,就上书请求去京城,当了卫尉。马腾手底下的部队就归了马超指挥,朝廷封他当了偏将军,都亭侯。这一断史料,《三国志》正文和《典略》在事件的时间顺序上有所出入,大概马腾和韩遂发生矛盾不止一次。《典略》上还说,曹操当了丞相以后,曾征召马超来朝廷,马超没去。年轻时候的马超,应当是有很大的雄心,想要建功立业,是不想屈居人下的。
马超接管了其父马腾的部队后,与韩遂讲和,并且和周边的其他军阀联合,进军潼关。马超能够放下父仇,和韩遂等联合,从这一点上看,一方面可能是形势所迫,另一方面也可见其心胸和志向。曹操亲自带兵西征,来收拾西北的乱局。某次在战场上,曹操与韩遂、马超单骑会晤,马超自恃力大无穷,想快马突击到曹操跟前将其活捉过来,看见曹操身边的许褚怒目圆睁,直勾勾地盯着自己,马超没敢行动。这可见马超之胆识,有想法,也有清晰的判断。也有史料说,在应对曹操的战略上,马超和韩遂有不同的见解。马超主张陈兵渭水以北,坚壁清野,等曹操粮草耗尽,不出二十天,其兵必退。韩遂不以为然,说下令出击,这样大败曹操不是更快么?曹操听说之后,不禁感叹:马超这小子不死,我恐怕会死无葬身之地。作为对手的曹操是很认同马超的战略的,他深知被马超看到了软肋。韩遂、马超本来就是面和心不和,被曹操用贾诩的计策,受了离间,更加互相猜疑,终究大败于曹操。
在这次与曹操的对垒中,马超一路败退,跑到了羌戎部落那里。曹操大军追到安定,听闻北边袁绍方面有动作,赶紧下令撤军,马超算是逃过一劫。临撤退前,曹操的部下杨阜说:马超这个人有韩信、英布的勇略,而且在西北这些年,深得羌、胡部落的人心,现在大军撤退,如果不严加防备,将来陇上诸郡恐怕就非我们所有了。曹操这时候后院起火,实在是顾不上马超了。后来马超果然率领戎狄部落的人再次起事,陇上郡县一呼百应,纷纷投了马超。马超杀了凉州刺史韦康,占领了冀城,收编了韦康的部众,自称征西将军,统领并州和凉州。韦康的老部下杨阜、姜叙、梁宽、赵衢等人不服马超,私下合计,先由杨、姜二人起兵卤城,待马超带兵去征讨,梁、赵二人在后面关了冀城的城门。马超前边城池还没打下来,后边大本营也丢了,进退失据,只得狼狈地去汉中投了张鲁。
张鲁这个人,是个“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没什么太大的追求,就是想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马超觉得跟他没什么前途。正好这时候刘备入蜀,已经把刘璋围困在了成都,马超于是偷偷写信给刘备,表示愿意归降。刘备接信大喜,说:马超一来,我可稳得益州了!赶紧派人去迎接马超,甚至偷偷派了一支部队过去,装作由马超率领过来的。刘璋听闻马超神兵天降,本来指望着张鲁那边的救援,如今等来的确实围城部队的壮大。成都城内一时震动,刘璋无奈,最终开城投降。马超此来,对刘备方面来说,破灭了刘璋抵抗的最后一丝希望,成了压死他的最后一根稻草。刘备封马超为平西将军,因前封,为都亭侯。
刘备称汉中王,封了四个大将,马超被封为左将军。刘备称帝后,马超进封骠骑将军,斄乡侯。对刘备集团来说,尤其较之关张等人,马超似乎并没有特别突出的功绩,可是得以并列,原因何在?刘备封马超的诏书里给了答案。“暨于氐、羌率服,獯鬻慕义。以君信著北土,威武并昭,是以委任授君。”马超在羌狄等少数民族部落中威望极高,在汉中一带,对蜀汉政权的稳固北方来说,是有很大作用的。马超在,那些少数民族部落不会起来叛乱,他们心向蜀汉政权,刘备方面可以全力对付曹氏父子。对蜀汉来说,马超的最大功绩,或许不在疆场之上,而在其自身的安邦定国之功。
章武二年,马超去世,时年四十七岁。一代名将,可谓英年早逝!马超的死因,史书上没有说,我们不敢妄加推断。不知道当年具体发生了什么,但看马超年轻时候的雄心壮志,以及他在少数民族部落的威望,我们似乎能闻出来什么味道。或不得志郁郁而终,或者有没有人为的因素,都只是凭空的猜测罢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