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有意思的文章
助推的起点:人类做选择时真的理性吗?

助推的起点:人类做选择时真的理性吗?

作者: 洪靖 | 来源:发表于2017-11-14 22:46 被阅读642次

助推(Nudge)理论认为,人们总是在特定情境中做选择,并且无可避免受到情境中的各种因素所影响,因此若能设计出适当的选择架构(调整某些因素),就能导引人们做出正确决定。

「这难道不是操控吗?」

这是助推概念问世之后最常受到的质疑。为什么人们需要这种操控?不是应该让人们自由选择吗?谁有权力施行操控?难道「助推政府」不会伤害民主社会?一开始的质疑其实包含了一连串有待回答的问题。

人类做决定时的思考并不总是理性的,这与大脑的双系统有关(image credit: J.K. Rofling

让我们从最基本的——「人是什么?」——开始。人是「理性的动物」,这是最基本也最直觉的答案。其他动物靠天性和感觉活动,但人类使用理性处理资讯、做出正确决定、然后依此行动。人类「运用理性的能力」成为现代世界的基础,许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制度都建立在这个共识之上。然而,这几十年来随着科学对人类行为越来越了解,我们已经距离这样的图像越来越远。

行为经济学发现,人类有两种思考系统,一快一慢(注)。快系统能够对当前情境快速作出反应,而慢系统负责进行资讯比较和推理。当我们使用母语时,就是以快系统为主,几乎不必去想文法、词性、甚至单字。但使用外语时,情况就反过来了,我们必须努力辨识与安排单字在句子中的位置,才能相互理解并沟通。简单来说,快系统很像自动化的直觉,而慢系统类似省思用的理性。这个区分可能有点平常,但真正令人惊讶的是,人类生活主要依赖快系统,而不是慢系统。

快系统虽然很有效率,但也经常犯错。例如,人类习惯藉由印象来判断事情发的频率。因为杀人案新闻比较常见,所以我们很容易认为(某一年的)被杀者数量多于自杀者,但实际上经常相反。这被称为「可得性偏误」(availability bias)。再举一例,人类具有「嫌恶损失」(loss aversion)」的天性,讨厌失去多于喜欢获得。限量商品之所以引起抢购,很少是因为消费者真心喜欢,而是因为「被买走了」的不悦往往超过「享受商品」的快乐(想想双十一)。

快系统的习性不胜枚举,心理学已有不少研究,甚至有个清单。即便是一般认为属于理性决策的投票活动,实际上也由快系统主导——只要知道选民对候选人的第一印象,就可以八九不离十的猜到他最后是否支持该候选人,即便他宣称这是几经思考后的决定。快系统是演化的结果,对人类在原始环境中生存帮助很大(比如,守住到手的猎物通常比较容易,外出狩猎可能丧失性命),但现今环境的复杂程度已经大大超越以往,快系统很多时候反而帮倒忙。

如果人类并非以往想像的那样理性,那么奠基在人类理性假设之上的选择自由似乎也不在这么理所当然。当然,这并非否认人类具有理性能力,而是指出日常生活中这种能力不据主导地位,而且即使我们企图大量依赖理性,实际上也难有时间和精力用这种方式对每件事情下决定。对于助推理论来说,「人」是有血有肉的具体实在,而不是理念思辨的虚构存在,而这样的人既不在真空做决定,也很难真正理性。

这种的「人观」,是进入助推之门的钥匙,也是后续论辩的起点。

原文(不含图片)刊登于台湾的《周刊编集》第 2 期,2017.07.20

注:Kahneman, Daniel. 2011. Thinking, Fast and Slow.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简体中文版可参考:胡晓姣、李爱民、何梦莹(译)(2012),《思考,快与慢 》,中信出版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助推的起点:人类做选择时真的理性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dsqv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