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看到了一个新闻,是讲“昔日高考状元常学福,毕业于人大,如今流落街头,只为心中梦想。”97年满分900分,考了800多分,成为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高考状元。2000年人大毕业,就业后又创业,做了计算机服务类公司,“提供专家技术资讯服务、销售各类计算机软硬件”——可能某种程度上的同行——那几年赚了不少钱。之后,在2010年放弃了上海的公司,回老家支起了水果摊,后来干脆放弃了摆摊,开始流浪人生。
不管别人的批评是不负责任、低俗幼稚、信仰背驰、神经病……我都觉得可以理解。有家人、有同事,即便离异了还有个女儿,看破红尘、无欲无求其实就是不负责任,社会责任、道德责任,啥责任都不想负,不去负,没有担当。而所谓信仰:希望人生能够在幸福里永远活着,能够平安、健康、富足、安逸没疾病没灾难没死亡,而不是以现在有多少钱来衡量的。光靠流浪根本不存在。
类似的还有沈巍、宋湘波,等等案例,就我看过另外的文章有这样美好的“假如”描述:
常学福精通计算机技术,沈巍有着丰富的财经会计知识,宋湘波文笔好、深谙新媒体传播之道,三个人刚好可以凑成一家公司,可以做一些对社会有正向意义的公益事业,比如免费收徒,教贫困山区的孩子学习计算机技术,会计知识和新媒体传播,随时累了,就可以休息,继续流浪,让自己徒弟继续把知识和技术传授给其他人,公司运营资金来源可以考虑以社会捐赠为主,用这样的方式让更多贫困子弟有一技之长、脱离贫困、成就梦想,这是一种很有意义的事业。
我才不会随意评论或者臆想他人的想法,孑然流浪并不能让世人无灾无难无死亡;横尸街头也会给别人添乱;很多人其实都会流浪,有些人会称之为“旅游”……这些言论其实我都不关心。我没有常学福那样的信仰,但我却有想象过流浪的生活,但和他主动追求的理想不同,我的可能是这样:
35岁被炒鱿鱼,能力技术不行,人懒不上进,找不到工作。没钱没房,不会说话,成不了家,无妻无子,父母寒心,亲戚疏远。很快花光积蓄,无所事事,浑浑噩噩,怨天尤人。居无定所,风餐露宿,走南闯北,吹篪乞食。瘦骨嶙峋,二竖为虐,鼠滚蟑爬,横死街头……
看起来似乎就是主动与被动的区别,那就是这般伟大的区别,很多人更愿意去关心主动者的一切,而不是被动者的原由。如果有“我流浪是为了更多的人不再流浪”的志气,那我作为被动者,可能会心存感激。但也不排除我会讥笑:装腔作势、虚情假意。
我记得08年我第一次暑假到广东打工的父母这边玩的时候,去菜市场有看到一个流浪者,当时我妈告诉我:你知道本地人管这些人叫什么吗?叫大侠。虽然那时我还小,但十几年来我一直记得这个细节。江湖人士,志在四方,那本就四处流浪,不过他们的流浪或者不会这般狼狈,垃圾桶中翻吃的,趴到沟边就喝水,捡捡废纸烂布裹身,天为被、地为床……但可能都会是“目中无人,唯我独尊。”因为那可能才是生存之道。
事实上,像我们这些背井离乡,孤身在外的打工者,不也是在流浪吗,家这种东西,大部分时候,已经成为了一个符号,一种想象。
这个世界那么大,可能我们只是背对背站在了同一面墙的两侧而已。他们看到了我看不到的东西,我只是看到了我能看到的东西。可能这六便士,或者那月亮,不管我怎么去寻找,都不在我的视线内,永远找不到。因为她们可能压根就不在墙的我这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