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P体系的搭建,是以企业发展战略为前提的。企业发展战略是要兼顾客户需求、产品导向和发展策略,最终落脚到管理策略。而管理策略,就是ERP体系搭建的“需求”。因此,管理需求,是在整个ERP体系搭建过程中,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
一、管理需求整体性。
管理需求是ERP体系搭建的出发点。管理需求是根据企业面对的客户,研发和生产的产品,以及未来的发展和运营策略,综合权衡后,制定的管理策略的体系。有很多人讲过,客户是企业存在的前提,客户满意率是企业发展和员工绩效的第一要务。这是基于,客户需求属于外部因素,往往在实践中容易忽视,但这不是唯一要务。只有客户,没有产品,是不可能的,也就不存在什么铁粉、钢粉、死忠粉。同样,在企业的不同发展时期,有时是会忽略客户和产品,以企业的布局和发展为前提的。特别是现在的互联网企业,企业先期的发展,以建立自己的生态圈为第一要务。所以,在ERP体系搭建时,首先要考虑管理策略、管理需求,而管理需求必须是综合各种因素,包括客户需求、产品导向和发展策略等,权衡决策后的策略。
二、管理需求前瞻性。
企业是在发展的,企业上ERP的目的也是为了满足未来企业发展和管理的需要。因此,在设计和开发系统时,在搭建ERP体系时,是要基于现在和未来的管理需要,为出发点的。当前的管理需要自不必说,我们必须能够满足当前的条件和需求,必须能够上线,否则“壮志未酬身先死”,更不要谈论未来了。与此同时,要考虑各个方面的未来的状况、条件、特征和需求等,确保整个体系是适合未来至少5年的发展需要的。一整套体系的完成是一项庞大的工程,而且成本是巨大的。没有一定的适应期间,体系的搭建就失去了经济价值。而企业的趋利性,得不到回报,企业就失去了搭建ERP体系的“动力”。因此,在这个ERP体系搭建时,必须保证整个思路、框架、结构、功能、流程、KPI等,都具备前瞻性,都能够适应未来一定期间的管理需求。
三、管理需求阶段性。
我们考虑了管理需求整体性和前瞻性的要求,还要兼顾阶段性的特点。企业的发展、外部环境等,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征,就触发不同的管理需求和要求,这样,在具体细节上还是不一样的。我们考虑了整体性和前瞻性,但在细节处理上,要兼顾阶段性的特点。小企业和大企业不同,传统市场和互联网市场不同,成本导向和产品导向不同,等等。针对不同的特征,我们设计和开发的ERP体系,必须适应“即时性”的特征。这其中,就是扩展性和权衡的问题。在一种条件下,具有的功能和要求;在另外一种条件下,可以扩展到相适应的功能和要求。当不同条件下,不具备可扩展性,或者付出的精力和成本巨大,那就权衡利弊,仅支持现有的条件,在需要改变的时机,启动二次搭建,以适应新的条件。企业的发展就是要适时适势,ERP体系搭建也要在这样的原则下推进,所有“不识时务”的投入,都是浪费。我们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管理需求的阶段性。
四、管理需求可执行性。
过去,有句比喻形容管理,叫做“踮着脚跳一下,可以摘到”,这样的管理分工和职责分配时最理想的。在ERP体系搭建的过程中,最终到每一个系统功能、流程规范等,都是要人执行的。这样,就要求我们的系统体系在落地时,必须可执行。
可执行的第一选择,是操作和流程规范,没有可选择性,只要按照要求严格执行,就能达到要求的目标。
可执行的第二选择,是操作和流程规范,有选择性,但选择的条件有明确的定义,不会产生模棱两可的判断,最终还是保证执行可以达到预计的目标。
可执行的第三选择,是有多重选择性,且无法明确的定义选择条件。对于这类情景,有两种处理方式:一是设置管理权限或升级管理职责,将这部分问题交由专业的、称职的员工或管理者执行;另外,是重新思考原有操作和流程的分类和定义是不是不合理,造成分工不合理,造成问题的症结。如果是,就需要通过重新规划,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管理的目的,就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体系搭建的目的同样如此。因此,我们要根据管理需求,设定可执行的操作和流程规范,确保体系的落地。
五、管理需求可考核性。
以上四条原则,目的是保证在ERP体系搭建之初,设计、规划和开发的体系是确保以管理需求为基础搭建并能被执行达到预期目标的,而管理需求的可考核性,是为了保证在搭建出来的体系,是依据管理需求设计的考核体系,为未来的管理需求达成与否设定判定标准。比如说,生产,需要有生产完成率;发货,需要有发运完成率;收货、有采购到货及时率;质量问题,需要有不良品清单、处理时效清单、生产不良率等KPI指标。这些都是管理要求,将这些管理要求转化为量化的系统统计指标,为后续的改善和优化提供依据。
管理需求是ERP体系搭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在整个过程中的每一步,都要以此原则为依据。更明确的讲,是以五条明细原则为依据,设计、规划和开发整个体系。最终搭建出的ERP体系,架构合理、功能齐全、流程规范、KPI明确、执行到位、效用才会显著。如此,才保证了初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