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又该过年了。
不由想起孩子小时候,带她们去爷爷奶奶、大伯大娘家拜年的情形。当可爱的孩子实诚地跪地一拜时,那些长辈们忙不迭的去扶,而后满脸笑容、异常热情地往孩子们口袋里塞他们提前准备好的各种糖果瓜子儿。孩子呢,俩小手儿撑着衣服上的口袋,喜悦地承接着长辈们的喜爱,而后开心地跑开。那个时候,孩子们觉得自己好富有,可以攒好多好吃的,够吃好一段时间。
现在,孩子们都长大了。特别是女儿,虽然还没正式毕业,但是已经会凭着自己的能力,获得属于自己的一份还算不错的薪水了。
孩子们的喜悦早已从幼年时的“别人给”升级为了“自己会”。“自己会”所带来的清晰感和胜任力,让人有了更高的价值感和满满的成就感。
让我联想到了心时代实操班和导师班带来的不同的感受。
很多学员们都在概括“实操向外,导师向内”——
实操班重在教方法。了解“认清真相、确定目标、实操流程”三大基本功,学习掌握如“接话技术、菜角理论、缓冲性语言、双圈理论”等实用实操的技术。在可以收获很多实操实用的方法,给人很大的喜悦感。
导师班重在修内功。储备“幸福人生三三三建制、家庭氛围系统的建设、导师级素材库建设”三大童子功,普及“降龙十八掌”般的十八大生活化理论;真正的学会清晰自我、位置认同、认命修运……
我不想去赘述。想表达一种很深刻的感受,那就是——
1.学完了实操班,心里的那份喜悦像极了小时候口袋里被长辈们装满糖果瓜子儿的那份喜悦,知足又富足的那种充实和踏实的感觉;
学完了导师班,心里有种很通透的敞亮的感觉,终于知道实操班上老师为啥让那么做去解决一个问题。
如果说实操班学会了遇事怎么做,那么导师班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为啥要这么做的问题。
像极了孩子长大后,由幼年时的“别人给”升级为“自己会”以后的那种游刃有余和自由灵活。
2.上完一期实操班后,回来的路上,女儿不断地吐槽着课程上的某些内容,有时还持质疑态度;
上完一期导师班后,女儿直接慨叹:“妈妈,这课您给我报的有点太晚了!如果您在我读大学时就让我上导师班,现在一定是不一样洞天!”言语间充满了遗憾。
3.女儿上完实操班后,我说,暑假里给你弟也报个名,让他去听实操吧! 女儿说,再等等吧,要不让他看看我的笔记也行。目前来说,他怕是用不上啥。
女儿上完导师班,回家就跟她弟打电话, 说,弟弟,今年暑假强烈建议你把实操班和导师班一块学了,不然你会像姐一样,会后悔学晚了!
实操与导师,三例显区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