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菇凉
儿时最喜欢的毽子看完李娟写的《踢毽子》,李娟说儿时一件痛苦的事,那便是不会踢毽子,因为这个导致大家不跟他玩,不能灵巧地进行腿部运动,真是一生的恨事。
别人一次都能踢上百下,而她最多踢两下,大家都安慰她说:“没事,多练练,自然就踢得好了。”
可是不管她怎么练习,都是踢不起来,就连女生最长玩的跳绳、跳远、跳皮筋……都不行,跟块石头似的,跳起来后,“咚”的一声落地。
但是,她却对做毽子保持热爱,做了很多毽子,还让母亲拿去卖。
看到这里倒时想起来童年或许踢毽子,做毽子的种种美好。说起来我也是踢毽子大军中一员,有多爱踢毽子,这么说吧,一冬天能踢坏几双鞋。
那时大多都是手工制作的棉鞋,要么是歪了,要么是开线了。后来流行一种皮靴,红色的,里面加棉,穿起来特别轻,踢起毽子来,有“哒”“哒”“哒”的声音,像是一种音乐。
那时上学时都带只毽子,下课铃一响,那便成群结队地跑出去踢毽子。奈何时间只有十分钟,总是踢不够。
附近的小伙伴都会选择放学后回家踢,到院子里。那时最简单的踢法就是里拐,外拐,不过也有难度的跳起来踢,这个最是累人。我每次最多踢二三十个,就跳不动了。
记得我邻居家的孩子,每次能跳百十个,不得了,很是羡慕。但是羡慕也羡慕不来,为了实力的公平,有时我们两个人踢她一个人。
玩法越来越多,开始左跳。说法更是有趣:什么里拐,外拐,八仙过海,四个步骤集合在一起跳成功,才算一个。
那时的毽子都是手工制作的,要么是铜钱,要么是铁片,一个太轻就用两个叠在一起缝上。在把挂水的气管裁些,缝在上面,插上几根鸡毛,就算完成了。
那时候老缝不好,偶尔还会扎到手指。学着大人捏一会,不流血了就继续缝,别提多认真了。
那时每次看到河边有人杀鸡,我们都在旁边捡鸡毛,挑些长的,颜色靓丽的带回去。有时则夹在书本里,需要的时候再拿出来。
那时就像收藏家一样,收藏很多的鸡毛,偶尔还会和同学炫耀一下。鉴证毽子好看的方法就是,看它鸡毛的颜色,是不是踢起来,鸡毛一闪闪的,很有弹性,摸起来滑滑的,那便是最好看的毽子。
有时候弄不到好看的鸡毛,就会想到到大公鸡身上拔几根。
有一次的周末,我们几个无意间发现邻居家的大公鸡,鸡毛的颜色特别好看,又红,又亮,很是好看,插在毽子上一定好看又实用。
于是一场拔鸡毛的想法就萌发了,说干就干。几个人围着鸡开始追,但是鸡的速度很快,没跑几圈我们就累得不行。于是打算把鸡从外面引到胡洞里,这样围起来抓。
没有想到的是,正当我们几个人把鸡围到角落里时,它突然扑腾着翅膀,飞到树上去了,一群人都傻眼了,这么多人竟然没有逮住一只鸡。
过年回家时,看到母亲小铺子有几个红色的毽子,是那种红色染了色的鸡毛,很重,踢起来直上直下的,不像儿时那种很有弹性。
儿子倒是很喜欢,与我一起踢了起来。一个人踢,一个人收,像传球一样。不一会踢了一身的汗,再也踢不动了。不行了,不服老都不行,踢了一会歇了老半天。
留下孩子一个人踢得特别有劲,像是看到了儿时的自己。
听说有的学校六一时会举行踢毽子的比赛活动,我倒觉得这个活动很好,多增加些课外活动,丰富他们的学习生活,增加乐趣,这样既能远离网络,又能锻炼身体,挺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