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所谓知识究竟是什么东西?
- 它就在书本上吗?显然给你 100 本书,你本身并不具备这 100 本书的知识。
- 还是被经过整理的信息吗?别人整理过的信息即使被你拿在手里,也跟你没设呢么关系。
- 还是大脑里用来解决问题的信息?看来这个答案相对来说更让人满意。
在认知科学里面有一个概念叫框架,这个框架就像大树的树干一样,是树形的结构,在这颗树里面又会布满了不同的叶子,这个叶子称之为图式。当我们大脑思考的时候,大脑就会马上启动「搜索」功能,迅速确认要寻找的「框架」,进而在定位到「图式」,以此来联想和解决分析问题。
2
为了继续寻找这个答案,那么就找出典型的对比,例如专家和普通人之间究竟有什么区别?
给你一堆专家曾经看过的资料,显然你还是普通人,这或许跟你收集一堆网页,在微信收藏一堆文章没什么区别。如果你还能够被这些资料背熟入流,你依然只不过会被资料的普通人而已。那么专家与普通人真正的区别在哪里?
3
摘自阳志平的《心智工具箱(12):刻意练习》:
让我们再次回到标准九西蒙那里。1973年,即将在1978年拿到诺贝尔奖的西蒙,与合作者Chase发表了一篇关于国际象棋大师与新手的比较论文。在这篇论文中,西蒙们发现,通过长期训练,虽然工作记忆容量相差不大,但是国际象棋大师,在摆盘、复盘等实验上都显著强于一级棋手、新手。其中,国际象棋大师、一级棋手、新手三类人能记忆的组块分别是:7.7、5.7与5.3。
这些记忆组块是什么意思?上面的 7.7 也就是国际象棋大师在长时记忆这款硬盘中存储了五万到十万个关于棋局的组块。而这五万到十万个关于棋局的组块甚至已经植根于国际象棋大师的本能里。
那么专家跟被资料都背熟了的普通人有什么区别?
我很喜欢采铜这个回答:
你掌握了多少知识,并不取决于你记忆了多少知识以及知识的关联,而是取决于你能调用多少知识及其关联。
4
那问题来了,增加自己的某领域里面的组块?
答案只有四个字:刻意练习。
看似如此简单的四个字,其实做到并不容易,更不是说你每天练习它,只要达到一万个小时就可以了这么简单的事情。例如你每天都吃饭,也不见得你可以变成一个美食家;你每天去钢琴室练习 3 个小时小星星,即使两万小时你也不能成为一个钢琴家。
所以「刻意练习」关键的地方是在于始终保持在「学习区」练习,而非「舒适区」。然而在「学习区」这个区域练习,就有点像在 3 个环形圈里面跳舞一样,最里面的是「舒适圈」,其次外环是「学习圈」,最外侧是「恐惧圈」。稍不留神就会保持在原地的「舒适圈」,在这里就会自以为是,再继续做也会无聊透顶。稍微走出一点点又会进入「恐惧圈」,吓得自己不敢再继续跳下去。而始终保持在「学习圈」也并非易事,在这个区域持续练习需要努力并且同时还会感受到痛苦,但恰恰人性就是趋利避害,时间长了你也有可能自动地走进去舒适圈。
5
保持在「学习区」刻意练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别是在进入社会之后没有老师在一旁的指导,在这里存在着很多的坑:
- 没有及时的反馈,不知道对错;
- 没有知识修炼路径图,不知道往哪里去;
- 需要重复,容易生厌;
- 受限于自己,难以自我突破……
综上所述,最难的其实就是给自己建立一套持续有效的「练习方式」,这个「练习方式」应该就像你在丛林中拿着指南针行走一样,在明确自己的方向下找出最短路径。
6
如果要区分于两个同样努力的人谁未来会成为专家,那么就取决于谁能找到那一套更加有效的「练习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