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化深入到人们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提起“架构”往往想到的是软件架构,百度、360百科更是直接将架构定义为: “计算机术语,又名软件架构”;其实,“架构”更常用于建筑方面,“构”(繁体構、搆)本义更是架木造屋;架构的缘起,也源于人类分工合作,与夯土建屋紧密相关。
那么到底什么是架构、怎么定义“架构”呢?
辞海中的释义是:①建造;构筑。②框架;支架。③比喻事物的组织、结构、格局。架构的英文Architecture,在Wikipedia上也缺乏清晰的定义,更多的是一种描述或说明。
架构,就是将一个由人执行的整体活动,分解为有机协作的专项分工(部分),由对应专业角色、在有序沟通机制下、高效完成的活动体系。
实际上,架构(设计)原本就早已深入到我们生活、工作、学习的各个方面,大如亚里士多德的“理论科学”、“实践科学”、“创造科学”这套完整稳固“知识”架构体系,小如“引论”(提出问题--是什么)、“本论”(分析问题—为什么)、“结论”(解决问题—怎么办)三段论的议论文;我们也自觉不自觉、主动或被动地进行架构设计,如各类专项PPT汇报模板(目录体系)、如建筑、装修蓝图设计及实施;越简单、朴素的架构越稳定也越易被接受。前期关于投标工作的三步流程(见图1:投标工作流程)以及近期我做的一个咨询规划表述架构(见图2:咨询方案架构),就是对三段论、建筑(装修)工程规范体系的借鉴和简单、朴素应用。
![](https://img.haomeiwen.com/i19251135/15438e8c719866b9.png)
图 1 投标工作流程
![](https://img.haomeiwen.com/i19251135/f01628ad0e29633b.png)
图 2 咨询方案架构
针对软件系统或IT项目,又有诸如业务架构、应用架构、功能架构、技术架构、数据架构、集成架构、部署架构等等说法,这些都是对同一事物(或活动),不同立足点、不同视角的描述。大多信息化建设均应清晰表述业务架构、应用架构、技术架构,业务架构定战略(业务架构往往涉及战略层面,涉及战略理解或战略决策,故业务架构也是最缺乏统一认识和明确定义的),应用架构定战术,技术架构定装备,其他架构大多是战略、战术实现路径的具体表述,以便全面理解、方便后续实施落地。
谈完架构(设计),再说说架构师。综上所述,套用一下“人人都是xxx”,人人都可以是架构师。那么架构师需哪些能力呢?
由前文所定义的架构,架构师需具备“合理地分、有机地合”的能力(见图3 架构设计)。犹如拿积木构建城堡,架构师既需深入“城”中,又需跳出“城”外。分,需将各部分内涵、外延定义清楚;合,需定义好流程和沟通机制。
![](https://img.haomeiwen.com/i19251135/4f93f4289e2e9bac.png)
图 3 架构设计
那么架构师既需敏锐的洞察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又需高度的概括归纳能力(将散乱纷杂,进行抽象归纳,梳理为有序有机的整体);既需有优秀的专业能力,又需有深厚、广博的多领域知识储备;既需有技术前瞻,又需有价值守成;既需有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以便统一认识、方便架构落地),又需有良好的平衡取舍能力(合适的才是最好的)。架构师的综合能力如图4 所示。
![](https://img.haomeiwen.com/i19251135/1515a632dce60546.png)
图 4 架构师综合能力
由上图可见,相对而言架构师所需综合能力较高,但“一切知识无外乎常识”,“一道通则百道通”,在通达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优秀的专业人才是很容易形成自己的架构(设计)思路或风范的。犹如优秀的工匠或雕塑师一样,架构(设计)更多的是一个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结果,它是架构师理念、技能和实践的最终展现,如此才能完整完成一件优美的“雕塑作品”。
说完架构师的能力,再谈谈架构师的“情怀”。不同于工匠、雕塑师,架构的效益体现、架构的落地、架构的有效执行,依赖于架构各部分的有序有机执行,效益是通过执行者来最终体现,架构师更像一个协调组织者(有时甚至连组织者都算不上),故架构师一定要有“功成何必在我,成功必定有我”的情怀,不必在意胜利的光环体现在谁的身上,力求形成良性循环的架构执行团队,力争架构执行效益的最大化。
架构的优劣及架构的有效执行决定了整体效益的高低,优秀的架构、高效的执行可展现“神速”、“奇迹”,无序或者混乱的架构及执行就只能晒辛苦却无相应优质绩效体现了。故“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应给架构师对应的实权,以方便架构落地及执行,让“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质疑“微积分”的算法原理,即使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但沟通成本太高、执行效率太低。
同时架构师要去做的是去定义分工和协作,是要去平衡甚至调整其他人的职责、权力和利益。如果架构师没有强有力的影响力,设计的架构就仅仅是一个美好丰富的“理念”,难以落地为“实践”,更不可能完善推广为“理论”。
“能力”、“情怀”是创造优质架构的内在条件,而给予实实在在的“影响力”是优质架构落地的外部保障,只有内外互济,才能产生优秀的架构并获得高质的效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