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在一段感情中,不断感受到对方的威胁和施压,被迫答应对方的要求,多半会感觉很糟糕。这就是《情感勒索》所探讨的问题。《情感勒索》是继《少有人走的路》之后,又一部畅销20年的心理学经典书籍。
相对于学院派的心理学书籍,《情感勒索》属于大众心理学读物,对亲子、伴侣、朋友等亲密关系下发生的情感勒索,提供一些指导。
作者苏珊·福沃德是位从业超过45年的心理医生,先后出版过多本书籍。她的书都以提供解决方案为主,这大概也是书籍畅销的原因之一。同样颇受大众喜爱,畅销20年的《少有人走的路》也是出自一位心理医生之手。
从心理医生的角度来看,他们可以接触到大量的心理案例,这是大众无从了解的。人们在面对自己的问题时缺乏参考,常常陷入无尽的痛苦与自我怀疑。心理医生将接触到的典型案例,梳理总结后呈现在大众的面前,或许可以帮助人们减轻焦虑、寻找出口。
“情感勒索”一词是由苏珊定义的,她认为情感勒索是由双方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果,整本书也由此展开。
1
好的书籍总是深入浅出,让读者轻松理解书籍的内容。《情感勒索》有一个条例清晰、逻辑分明的目录。在目录中我们就能看到,全书通过What、Why、How三个问题,将书籍的内容串联起来:什么是情感勒索?为什么勒索者会有这样的举动?受害者应该如何应对?
对于第一个问题,给出定义其实不难,难的是如何让读者了解情感勒索的边界。书中用一个简单的案例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两对夫妇,丈夫出轨,面对婚外情,妻子做出了不同的反应。史蒂芬用惩罚和控制来对待丈夫。米歇尔则向杰克表示,她不会再重提出轨一事作为要挟,但杰克需要保证永不再犯,并且双方一起接受婚姻咨询。她没办法一直忍受猜疑与不安全感,如果杰克无法做出承诺,婚姻就到此为止。
在事件中,史蒂芬的行为属于情感勒索。米歇尔的这种情况则不属于情感勒索。我们看到不同的处理方式有可能促进关系修复,也有可能进一步破坏关系。
2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差异,情感勒索中双方的都是怎样想的?苏珊从旁观者的角度,带我们进入不同的角色,了解他们在情感勒索时的心理活动。
情感勒索者常常会把自己看成是受害人,并把这种“伤害”无限放大。他们爱发脾气、惩罚别人,实际上内心却充满了恐惧。他们也不会为自己的行为产生罪恶感,因为他们认为这是在帮助别人。
另一方面,情感勒索的受害者,常常过于有责任心。当面对情感勒索者的施压时,会觉得如果不答应别人的要求就有罪恶感,或是不让步就会损害双方的关系。
生活中典型的一类人,因为有求必应被称为“烂好人”。这样的“好人”属性,让他们习惯性做出让步,从而培养了情感勒索者。但其他人也会有难以开口拒绝别人的时候,尤其是面对关系越亲近的人。书中列出了勒索者与受害者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对照这些特征我们可以进行评估或是对号入座。
了解勒索者的心理活动,就别指望勒索者良心发现停止施暴了。想要终结情感勒索,只能靠受害者改变行动。
3
于是苏珊针对受害者的特质,制定了SOS解决方案。苏珊不但给出解决方案,还提前做了售后服务。通过案例给出了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让大家通过案例了解具体应该怎么做。
SOS方案有三个步骤:停下来、冷静观察、制定策略。但对于受害者来说,第一步“停下来”可能都有些困难。当情感勒索者提出要求时,我们可以说:“我现在还不能做决定,需要时间想一想。”但接下来勒索者就会变得很焦急,继续施压。如果受害者顶不住压力,就很可能妥协。
在情绪中、事情发生的环境下,人们常常会说不清楚自己的想法和需求。所以在完成第一步之后冷静下来,回顾对方的要求、自己的反应、内心的感受。自己感到害怕还是挫折,气愤还是焦虑,对方做出什么行为时,是自己无法忍受的。
冷静观察做出决定后,就是制定策略。这一步苏珊花了最多的笔墨,给出了四个策略:非防御性沟通、化敌为友、条件交换、运用幽默。当然每个部分也都配备了案例。
有意思的是,书中同一个案例被拆分开来,分散在各个章节,随着书籍的脉络读下去读者会看到案例的完整呈现,就像在看一部连载小说。当然,这是苏珊刻意为之,让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而方便读者理解。
回顾这简简单单的三个步骤,发现每个步骤实施起来都不容易,受害者内心需要承受巨大的压力与痛苦。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勇于尝试。反复地练习也可以帮我们提高成功率。
《情感勒索》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提出了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案,还体现出了一种积极解决问题的乐观精神。我们可以与书中所有历经痛苦磨难的人们一起,改善自我寻找出口。办法总是想出来的,只要你相信它的存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