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法氏

作者: 般阳法法 | 来源:发表于2019-01-15 17:33 被阅读0次

            在淄博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在两千多年前曾经有一个强大的东方帝国—齐国,春秋五霸之首,齐国的首都临淄,坐落在淄博。在淄博有一个古老的法氏家族,正是齐国帝王后裔,齐襄王法章的后代,皇族姓氏,也是齐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法姓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皇家姓氏,伴随着齐文化的影响力,在淄博世代繁衍不息,源远流长……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国家有史,地方有志,姓氏有谱,家族有世;万事之规,家世传芳,寻根问祖,认祖归宗。法姓的得姓始祖为齐襄王田法章,公元前221年,秦国大将蒙恬灭亡齐国,齐襄王田法章的子孙,为躲避暴秦的追杀,不敢以田为姓,遂以法章的“法"为姓,自此法氏在齐国临淄形成,从此便形成了淄博法氏。

            淄博法氏自诞生以来,历经了两千两百多年的历史,是多民族的大家庭,多次迁徙,几经曲折,世事变迁,最终在淄博的土地上繁衍生息。

            淄博法氏从得姓始祖法章开始,历经秦汉,人才辈出。法氏族人因避秦遂隐之陇右,继迁西蜀,后迁扶风。

            汉高祖九年,建信侯娄敬从匈奴回国后,向刘邦提出了“强本弱末”的建议:“匈奴去长安近者七百里,轻骑一日一夜可以至秦中。秦中新破,少民,地肥饶,可益实。夫诸侯初起时,非齐诸田,楚昭、屈、景莫能兴。今陛下虽都关中,实少人。北近胡寇,东有六国之族,宗强,一日有变,陛下亦未得高枕而卧也。臣愿陛下徙齐诸田,楚昭﹑屈﹑景,燕﹑赵﹑韩﹑魏后,及豪桀名家居关中。无事,可以备胡;诸侯有变,亦足率以东伐。此强本弱末之术也 ”。 刘邦采取了“强本弱末”的政策,派娄敬将六国贵族迁移至关中,其中包括齐国贵族,田法氏主要迁居在高陵栎阳一带,其中,法姓子孙居住于太白山下的法仪咀。(今宝鸡市眉县汤峪镇小法仪村)。 据《眉县县志》载:“法仪咀为汉蜀郡太守尚书令法正的故里。”法正子孙三代皆好学,学识渊博,高风亮节,爱民如子,为万代之仪表。乡民为表其高节,以该村位于大小两个塬头取名,以彰其名。居大塬者取名法仪咀,居小塬者取名小法仪。仪者师表之谓,向往之意。明代又于法仪咀塬上修筑城郭,名曰“法仪城”。

            法氏在汉宣帝时期先迁移到三辅地区,三辅又称三秦,此记载出自《大宋重修广韵》。汉兴,法氏众贤辈出,匡辅汉室,图报雪耻,尽显帝胄之风采。法氏家族在三辅地区,世代为品秩二千石的高官。法雄,东汉大臣,卒于公元117年,右扶风郿县人,曾任青州刺史,南郡太守等职,《后汉书·法雄传》有记载。法雄之子,法真,(公元100-公元188),东汉时期著名学士,儒学家。《后汉书·逸民列传》有记载。三国时期,法正,字孝直,法雄曾孙,公元176-公元220,为刘备手下第一谋士,深受刘备信任和敬重。建安二十四年,刘备进位汉中王后,封法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次年,法正去世,终年四十五岁。法正之死令刘备十分感伤,连哭数日,被追谥为翼侯,是刘备时代唯一一位有谥号的大臣。

            唐宋以降,兴替循环,迄乎元季。自唐宋直至元代末期,法谋,元代大名府濬州(今河南浚县)人,曾任元代扬州宣慰使。法谋之子,法鲁,元代进士,任职江山县尹。法若正,又名法都喇,元末明初人,直隶房山(今北京房山区)韩溪村人,卒于公元1399年。若正公攻诗书,善骑射,元末由武举任涿州守备,明初投大将军徐达帐下,后授燕山卫指挥使,洪武二十五年升北平都指挥使,后追封为房山侯。然身先士卒,战无不胜,於皖之淮河力战而殁。燕王朱棣既成大统,于永乐三年封侯袭爵。赐长子法清源袭指挥使;授次子法清渊明威将军,世镇山东济南郡,子孙世袭,遂寄籍济南历城;复封三子法清溥为福建都指挥使,子孙世袭卫指挥佥事,遂寄籍福建之侯官。古有诗赞法若正公曰:文韬武略,智勇并称;受知徐达,威震北平。建功明室,尽节燕兵;追封赐爵,竹帛铭勋。

            法若正乃淄博法氏一世尊祖。裔孙繁衍,世代相传,集聚多为鲁苏豫,遍布各省市。自明初至今,六百多年的淄博法氏历史,龙脉相传,传承有序,脉络清晰,繁衍不息。从北京房山到山东济南历城,再到胶州、青州、昆陵、常州、镇江、济南党家村、章丘法家峪村,最后到淄博岳阳山麓,沧海桑田,历史变迁,也是淄博法氏的生动写照。胶州法氏为当地的名门望族,官宦之家,书香门第。常州法氏世代行医,系锦晖堂法氏,是当地的医学世家,数代行医,常州法氏高祖法世美,明末于武进孟河行医,为当地名医并传之子孙,在乾隆时期以法征麟,法公麟兄弟俩达到医学巅峰,常州法氏曾聚居常州市武进区孟河镇。镇江法氏为教育世家,系天赐堂法氏,在镇江当地的教育界独树一帜,期间多名法氏后人考入清华大学。镇江法氏后人法嘉荪,是清乾隆时期著名篆刻家,书法家。胶州法氏曾经有过一门同榜两进士的辉煌,法若贞与法若真为堂叔兄弟,同登进士榜,顺治三年(1646年)第二甲进士。“同榜两兄弟,一榜两进士”的美誉响彻胶州大地,至今仍传为佳话。法若贞、法若真及胶州若干考中进士的法氏后人,都曾多次到淄博岳阳山法氏祖先墓地祭祖,浩浩荡荡,从青岛胶州骑马坐轿来到淄博岳阳山祭祖,祭祖持续数月余。法若真为清初诗坛领袖,齐鲁四大家之一,翰林院编修,正二品大员,曾任浙江按察使、福建布政使等职,钦敕典试福建正主考。在胶州大珠山下千年古刹石门寺内有法若真读书雕像。法若真尤擅书画,其作品《天台山图》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雪室读书图》现藏沈阳故宫博物院,《树梢飞泉图》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层峦叠嶂图》现藏于山东省博物馆。多幅书画作品在日本侵华期间,掠入日本各大博物馆珍藏,近年来其画作多次在香港佳士得拍卖均在千万元以上。法若真的诗集《黄山诗留》(16卷)被收集在乾隆年间《四库全书·存目》中。《黄山诗留》清代刻本,在美国藏于哈佛大学汉和图书馆,在中国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纪晓岚在《四库提要》称赞法若真诗:“不屑比栉字句、依倚门户,惟其意所欲为,不今不古,自成一格”。王崇简在《黄山诗留》序中称赞法若真诗:“因情以发气,因气以发声,因声而绘词,殆清不致弱,壮不及浮,信乎。”法若真的同事王渔洋为其画作亲笔题字“春云出岫图”并题诗:两角孤云倏有无,云如奔琅雨如酥,杜阳川上支筇客,身在春云出岫图。当代文学评论家则认为,法若真的诗数量颇丰,质量上乘,虽然先宗李贺、后学杜甫,然能自成一体,始终缘现实有感而发,笔锋直指社会时弊。法若真祭祖之路途径淄川蒲家庄路口,蒲家庄距岳阳山仅十余公里,此时的蒲松龄正在蒲家庄路口的柳泉茶社招待过往的客人,所以在蒲松龄的巨著《聊斋志异》里面也有提到过胶州法若真。法若真为淄川名儒唐梦赉《志壑堂诗集》作序。唐梦赉(1627~1698) 字济武,号岚亭,淄川岭子镇南坡村人,其祖父、父亲皆淄邑名儒。他自幼颖悟,童子时以父为师,13岁便能作古文,深为同乡前辈所器重。清顺治六年(1649年),唐梦赉考中进士,年方23岁。官授国史院庶吉士,后为秘书院检讨。因其做过史官,时人均称他为唐太史。法若真曾总结日照远近闻名的大侠安宾王的长寿经验为:长寿,不靠能力而靠品德,不靠才气而靠度量。

          (备注:①法若贞,字玉符,顺治三年进士,授礼科给事中。时草昧初造,礼制尚简,公毅然首疏请定官民服色以辨等威,朝野仰望丰采。转兵、吏二科,外补井陉道,转汉羌道,所至有惠政,民立石颂之。有《谏垣疏稿》一卷行世。出自 乾隆年间《胶州志·人物·国朝》。②法若真(1613-1691)字汉儒,号黄山、黄石,祖籍济南,先祖于明朝景泰年间任职胶州,法氏后人遂定居胶州城里。 法若真父亲法寰学识渊博,尤爱好研究经史,对《四书》、《春秋》颇有见解。法若真顺治三年进士,康熙年间正二品官员,曾任翰林院编修,福建布政使,浙江按察使等官职。清初诗坛领袖,善书画、篆刻。纪晓岚称赞他的诗“不今不古”,被清初文坛同仁誉为“海内词坛尊宿”和文坛“泰山北斗”。③法敏,乾隆二年,1737年,任山东巡抚。④法坤宏(1699-1786),字直方,又字迂斋,一字镜野,法若真四世孙。乾隆六年(1741)辛酉乡试第二,会试以年届七旬赐大理寺评事职。壮年时他与潍县韩梦周、昌乐阎循观、莱州毛其人、诸诚王舟等被时人称为“山左五子”,尤其与阎循观、韩梦周交好。曾和韩、阎商订《经史大义》、《古文提要》诸书,名震海内。法坤宏一生都是在胶州东南沿海教授生徒,著书立说,其门人胡湘兰、王克掞等均为胶州名儒。法坤宏学问广博,长于经史,经学著作有《春秋取义测》十二卷(今存)、《墨水传经录》,史部著作有《纲目要略》、《介亭待征录》、《扶风世德录》、《过庭录》,子部杂志著类有《迂斋学古编》四卷,集部有《法氏诗闻》等。法坤宏承袭家学,古文、经学都造诣极高,享誉齐鲁。他在胶州文人文集的编纂、刊刻、资料保存方面也居功至伟。他编纂、刊刻胶州先贤遗著,如编纂《胶州乡先生遗文存》、《絸斋古文》,刊刻《一亩园古文》、《墨阳藏稿》等,为保留胶州文人作品做出了贡献,而他对胶州文学文化发展的贡献更体现在他编撰的《迂斋学古编》。⑤法伟堂,(1843—1908),字容淑、济廷;号小山,山东莱州府胶州优贡生民籍,胶州城南法家庄人。系清末山东著名金石学家、音韵学家、方志学家和教育家。山东优选贡卷,同治庚午(1870年)科,会取优贡第三名。山东乡试朱卷,光绪五年(1879年),中式第十九名举人。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进士。授任知县,改教职。山东学使裕德一向器他的学识及品行,极力向朝廷举荐,朝廷授其国子监学正衔武定府教授。盛昱主管山东会考时,法伟堂倡议建青州海岱旌贤书院(现为青州一中,此期间曾耗时近10年编纂益都县志),任《益都县图志》主编,并聘请法伟堂出任书院讲席总教,历时10余年,培养造就了许多人才,声望颇高。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应聘济南师范教习所所长。1907年,山东巡抚杨士骧聘他参与《山东通志》总纂。1908年,病逝于济南。曾校勘《山左金石志》,订正舛误数百处,成《续山左金石志》。任职省志总纂时,复就《山左金石志》《寰宇访碑录》中有关山东石刻资料详考校补,成《山左访碑录》13卷,以府、州次序,条例诸家访得石刻资料,于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另有《说文声音考》、《夏小正笺疏》、《法伟堂经典释文校记遗稿》等。)

            淄博法氏从济南历城迁居至淄川岳阳山麓之阴,位于淄川区口头乡岳阴村,以及后来的聚峰村,孙家庄法家嵧。从济南逐步迁徙至淄川杨寨镇法家村,临淄,金岭回族等地,再次在淄博的大地上厚积薄发。

              房山侯法若正子孙的墓地在岳阳山麓之阴,济南历城的法氏一支便在明代迁居岳阳山守墓,世代居住,至今已经600余年。岳阳山为岱岳向阳之意,又称五龙山,因岳阳山前有五条长岭,犹如五条盘踞的长龙,故称五龙山。《续修博山县志》载:“岳阳山,县东南三十里,居县境中心,有九十九顶,其绝顶有神庙三院。”岳阳山北界淄川,南毗崮山,横直东西长20余里,被淄河、孝妇河相环抱。主峰海拔811米,山峰九十九座,有九十九顶岳阳山之说。岳阳山东接鲁山,西连泰山,向东蜿蜒伸入淄川,群峰攒簇,逶迤相连。岳阳山乃五龙戏水的风水宝地,大格局,为淄博法氏祖先墓茔所在地,历经600余年,法氏后人世代相守,法氏后人居住在岳阴村岳阴嵧。岳阴村因岳阳山而得名,此法氏族人村落因位于岳阳山之阴面,故名岳阴村。由岳阴村的岳阴嵧发展而来的聚峰村,亦因岳阳山而得名,聚峰村,居岳阳山之阴,始建于清末。据《淄川区志》记载:“聚峰村处岳阴村之山嵧中而得名岳阴嵧,后因村人散居于十余里的山坡,为十个小村,以村境群峰攒簇,九十九顶岳阳山峰峦如聚,因此得名聚峰村。”

            淄博法氏后人在清代由岳阴迁入孙家庄法家嵧,是法氏后人的转折点。淄博孙家庄法氏,人丁兴旺,从孙家庄而迁移到全国各地,比如:博山李家公社,临朐冶源,淄川罗村、洪山,张店南定,临淄化建,菏泽东明,烟台栖霞,青岛,济南,辽宁朝阳、北票,山西屯留,牡丹江等地。淄博及周边各地的法氏族人有相当一部分均源自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村,但是名字却特别响亮—孙家庄。

            我的曾祖父法鸿翱,生于清朝末年,卒于1970年,葬于孙家庄法家嵧法家老林。他是孙家庄法氏族人的族长,负责接待来自各地寻根问祖及祭祖的法氏族人,他一生致力于法氏文化研究,是法氏文化的倡导者和践行者。他也作为一九六三年淄博法氏族谱的参定人,负责六三年版淄博法氏族谱的编撰工作,为淄博法氏族谱(六三年版)的顺利完成做出了贡献。我的祖父法登峰为一九六三年淄博法氏族谱征名人。

            《淄博法氏宗谱》怀德堂版于2011年出版,在主编法夏利,编辑法夏文等众多法氏族人的努力下,历时七年余,遍访胶州、常州、青州、武进、镇江、章丘、日照、泰安、枣庄等地,搜集整理资料,从目前现存最早的康熙五年版的法氏族谱(清代顺治年间进士法若贞主编)到六三版法氏族谱,整整跨越了300多年,这期间也是淄博法氏族人迁移分布的真实历史。

     

    本文部分引用自怀德堂版《淄博法氏宗谱》

    明代房山侯法若正像 淄博法氏族徽 淄博法氏宗谱封面


    淄博法氏宗谱六三年版 淄博法氏宗谱六三年版 常州法氏家乘 济南法氏宗图 法若真为淄川唐梦赉《志壑堂诗集》作序 黄山诗留清代刻本藏于哈佛大学 法若真《树梢飞泉图》 书法家为法氏宗谱题字 山东法氏 淄博法氏 山东法氏签到簿 淄博岳阴、孙家庄法氏迁移图 实拍岳阳山美景秋季 实拍岳阳山美景夏季 龙脉蜿蜒隐深山,只缘身在此山中 淄川区杨寨镇法家村 岳阴村 孙家庄法家嵧一隅 淄博岳阴法氏族人小聚 胶州法氏族人聚会 山东法氏族人部分代表聚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淄博法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frr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