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什么样的神学世界?
在历史上,《使徒信经》被称为基督徒灵魂的宝藏、精神的印记、心灵可安驻之所在、常在身畔的守护者。它虽然只有137个字,但却是整本《圣经》中所包含的救赎真理的浓缩,是后世基督教神学体系的基本架构和基石。要建设中国化的基督教神学思想,需要我们用中国语言与文化擦亮《使徒信经》这一颗信仰的珍珠。2018年,我以要理问答的形式对《使徒信经》进行了解说,并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使徒信经>要理问答》这本书共由217个问题组成。这217个问题,加上前言和后记共有一百多页的内容。在此,我将分30讲来把这本书做一个更详细、更具针对性的讲解。每一讲半个小时,在每一讲之后,我会请一位南京金陵协和神学院的年轻老师杨晨曦来对这一讲提出一些问题。每一讲大约提两三个问题,我们的问答加在一起会有15分钟的时间。这样,这一系列课程总共30讲,每讲45分钟,可以把这本书完整地跟大家讲解一遍。
第一堂的讲解,我想先从这部丛书的总序开始。请大家翻到这本书的第11页,我们先来看一下《使徒信经》这样的一部关于信仰表述的作品,它在整个基督徒的生活当中起到什么作用?在基督信仰的神学世界里,《使徒信经》具有怎样的一个位置?
我想从一个这样的问题来开始。大家都是基督徒,都有基督教的信仰。那么,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是基督教信仰?怎样算是基督的追随者?
在这里,我首先要强调的一点是基督教信仰,它不是一套思想体系。基督教信仰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和一个人即耶稣基督的相遇。这个相遇就是和祂建立一种生命的关系。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一个基督徒就是一个新生命。这种新生命用一个简单的表述,就是我们活在基督里面,基督活在我们里面。所以,我们在生活当中和基督的这种相互参与的关系,这才是基督教信仰。
一、基督教信仰的四部结构
我们需要再一次强调这点,基督教信仰它不是一套思想体系,也不仅是一套伦理学说,它是一种生命。那么基督徒的生命怎么样表现出来呢?也就是说,如果要描述一个基督徒的生命,我们应该从哪几个方面来看他是否活出一个基督的追随者的样子呢?在这里,我认为,一个基督徒的生命要在四个方面呈现出来。
第一个是什么呢?一个基督徒的生命首先要有信仰。他有一套所相信的基本教理教义。对基督徒来讲,这一套所信仰的东西包含在哪里?就包含在《使徒信经》里面。我们稍后再来详细的看一下《使徒信经》有什么样的基本特点。《使徒信经》总共分成12句,这12句又可以分成三个部分,分别对应着圣父、圣子和圣灵。所以《使徒信经》的12句话把我们对于圣三上帝的信仰包含其中,把一个基督徒所应该相信的内容清晰地阐述出来。
但是对基督徒来讲,基督教信仰不仅是在心灵中接受一套教义。它还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讲的第二个部分,他还要庆祝。什么叫庆祝呢?庆祝就是教会的礼仪行动。基督徒不仅是在心里面相信,他还要通过教会的聚集,并且通过教会的崇拜生活来把人对上帝的感恩和赞美来表达出来。而且,基督徒所信仰的上帝不仅是一个说话的上帝,祂还是行动的上帝。也就是说,上帝的救恩通过教会的礼仪行动表达出来。总起来说,教会的这种庆祝就是教会的崇拜生活。
教会的崇拜生活有两个基本的方面:一个是上帝通过在教会里面的礼仪来实现祂对世界和人类的圣化。第二个方面,基督徒也通过教会的礼仪行动,把人对上帝的感恩和赞美表达出来。所以,基督徒的信仰不仅是有一套教义,它还要有一个这种崇拜生活。这就是由我们所庆祝的。
“庆祝”这个词,对基督徒来讲要做一个特别的理解。什么是庆祝?庆祝有四个方面的基本含义:第一,庆祝是一种公共的活动,是上帝的子民聚在一起的共同行动。从这点出发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教会要聚集在一起,她以一种公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上帝的感恩和赞美。
第二,庆祝是赞美,也是一种期望。我们所期望的上帝对我们的救赎、拯救,要在教会的崇拜生活当中实现出来。
第三,庆祝是对过去的一个历史事件的纪念。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庆祝。比如一个国家的国庆、一个单位的几周年成立的庆祝,在家庭里也有庆祝一个生日或者庆祝结婚纪念日的活动。所以,庆祝是纪念过去的一件事情。但是庆祝又不单纯是纪念在历史当中发生了什么,它还要把在过去发生的那件事情拉到现在。通过结婚纪念日,使人记得自己过去对爱人所做的爱的承诺。不仅是记得几年前你做过这个承诺,而且你希望过去的这个承诺在当下仍然发生作用。所以,教会所有的庆祝都是围绕着一个核心事件,这个核心事件就是基督的生平,也就是祂的道成肉身、被钉十字架和复活。通过庆祝历史中基督所做过的事情,我们在每一个现在,把上帝的救恩实现在我们的生命当中。
庆祝的第四个特点是行动。庆祝一定要有动作,一定要有聚集,而不单纯只是一个在内心当中的接受或相信。基督徒要通过这种外在的、可见的、公共的、定期的方式,把自己对基督的信仰表达出来。
对基督教而言,庆祝就是教会的礼仪活动。对教会来讲有两个最基本的礼仪:一个是洗礼,一个是圣餐。它们的基本含义都是参与基督的受死复活。每个主日的崇拜其实都是围绕着圣餐来进行。虽然现在新教把圣餐礼简化了,但是主日聚会的基本内涵就是对上帝的创造与救赎表达感恩与赞美,接受并参与上帝在基督的受死复活里所施予的救恩,使人们对末世的复活充满期盼。
刚才所讲的两点,即基督徒有我们所相信的,以及有我们所庆祝的。而我们所相信的和我们所庆祝的,就把上帝的救恩带入到我们的生命当中。我们的生命要在具体生活中延展出来,在时空当中活出一个个基督徒的生命。这就是我们所讲的第三个方面,一个基督徒的生命要有我们所生活的。圣灵赐予我们信心,使我们参与圣三上帝的团契。我们又在圣礼中来参与并领受上帝的圣化恩典,这样,我们就有能力活出在基督里的新生命。
这种新生命的一个基本的法则就是以“十诫”为中心的生活。也就是说上帝在旧约当中给以色列人颁布了“十条诫命”。这“十条诫命”不仅对个人的圣洁生活来讲,而且对群体的社会生活来讲,都具有亘古不变的价值。教会怎么样来确定我们如何生活呢?通过对“十诫”的阐述,我们可以建立起一个基督徒基本的伦理生活体系,可以覆盖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就是我们所说基督信仰的第三个方面,我们有我们所生活的。
因此,一个基督徒的生命有我们所相信的,有我们所庆祝的,有我们所生活的。但是这三个方面都要通过第四个方面的内容,才能转化成为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成为每个人的所知所行的根源,这就是我们所祈祷的。要使前面这三个方面的信仰鲜活而内在地扎根于人心,只有通过在祈祷中建立与上帝的亲密关系才有可能。
祈祷,我们在哪里祈祷?我们通过什么来祈祷?我们总是在心里面祈祷。心是每一个人最内在的一个存在。所以我们所相信的,我们所庆祝的,我们所生活的,这些东西必须要转化在每个人的生命当中,它才能够成为一个鲜活的生命。
怎么来转化呢?就是通过我们的祈祷,使那些外在的、公共的生活成为每个人的内在生命。所以,祈祷既把教会教导我们的真理内在化,它也使得我们的生活,使得我们的信仰,使得我们在教会当中所庆祝的崇拜,成为一个鲜活的、永不止息的源泉中所流出来的力量,使得我们可以活出这种生命。
我们怎么祈祷呢?其实在《圣经》当中,耶稣本人就教了我们一个祈祷的方式,这就是《主祷文》。《主祷文》共有7句。除了这本《<使徒信经>要理问答》之外,我在2019年还出版了一本《主祷文要理问答》。我通过123个要理问题的方式,把《主祷文》中的这7句话来做一个系统的、全面的剖析,来阐述基督徒的祈祷应该怎么样来操练,怎么样使得祈祷和我们的德性生命的养成、生活方面的伦理实践相结合。
我们刚才所讲的这四个方面,也就是我们所相信的、我们所庆祝的、我们所生活的和我们所祈祷的,每一个在教会的传统当中都对应一个数字。与《使徒信经》相对应的是“12”这个数字。与我们所庆祝的圣礼相对应的是“2”这个数字,也就是洗礼和圣餐。与我们的生活相对应的就是“十诫”,是“10”这个数字。我们所祈祷的和《主祷文》的7句祷文相结合在一起,和“7”这个数字相对应。
如果大家把四个数字相加,12+2+10+7=31。因此,掌握了这四个方面,我们就可以发现一个基督徒的生命它是一个非常立体的生命。他有内在的祈祷,以《主祷文》为中心,有一个对世界非常系统的教理教义;以《使徒信经》为中心,也有生活当中非常具体的规范;以《十诫》为中心,还有我们和其他弟兄姊妹在一起举行崇拜的礼仪生活,以两个圣礼为中心。这样,所信的、所知的、所行的,就能组成一个很完整的系统,可谓信之弥坚,知之弥真,行之弥实。
所以,一个人在基督里的新生命的开展通过这四个方面,通过“31”这个数字,我们认为它可以非常全面、系统地建立起来。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对《使徒信经》的重要性会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因为《使徒信经》就是关于基督教信仰的一个非常基础性的教义、教理性的阐述。它可以说是一个信仰的基础,也可以说是一个入门。如果没有对《使徒信经》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我们对于圣礼的性质,对于《十诫》的意义,对于怎么样向上帝祈祷,都会缺少一个深刻的了解。所以,这是我们在进入《使徒信经要理问答》讲解之前,先在总体上看一下它在整个基督徒信仰中所占据的地位,以及基督徒信仰的全貌。
二、使徒信经:灵魂的宝藏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本书的序言部分对使徒信经重要性的解释。序言的标题是“使徒信经是我们灵魂的宝藏”。我们要先简单的讲一下这个标题,因为这个标题和整个序言的结尾相呼应。把它们整合在一起,就是“愿我们谨记这信经是我们灵魂的宝藏,我们精神的印记,是我们心灵可安住之所在,是常在身畔的守护者”。我先简单地把这四个界定跟大家讲解一下。
“《使徒信经》是我们灵魂的宝藏。”什么是宝藏?宝藏就是一些宝贵的东西都放在一个地方。《使徒信经》把我们的信仰做了一个非常精练的撮要,一个非常概括化的描述。可以说,我们关于三一上帝信仰的一切都包含在这里面,它是一个宝藏。它虽然字数很短,但它的内容却是非常的系统全面。
“它是我们精神的印记。”什么叫做“我们精神的印记”呢?简单来讲,一个基督徒就是圣灵把一个祂的印记打在我们的灵魂深处。《使徒信经》就是圣灵通过教会打在我们灵魂深处的一个印记。这个印记就标识出来我们是基督的门徒。一般地说,普世教会对于《使徒信经》都有一个共同的接受,把它作为信仰的纲领。
“它是我们心灵可安驻之所在”。这就表明,《使徒信经》可以作为一个基督徒来默想自己信仰的一个非常典范的文本。无论大家在做什么,坐公交,还是在散步,还是在做一些其他的事情,你可以不断地把这12句话在你的心中进行默想。默想《使徒信经》使得信仰的意义不断地涌现出来。
“它是常在我们身畔的守护者”。一个基督的门徒,如果他可以沿着《使徒信经》来建立自己整个信仰的体系,那么他就不会偏离。其他的异端,他可以在《圣经》当中找到一些只言片语来支持他们所要宣扬的异端思想。对教会而言,需要对他们所宣扬的东西用《使徒信经》加以衡量。
三、信经与圣经
有人可能在学习《使徒信经》的时候会产生疑问,也就是说,基督徒学习《圣经》不就可以了吗?为什么要学习《使徒信经》,通过《使徒信经》来建构自己的信仰?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认识到:第一,圣经的篇幅太大了,它是66卷书,大概有将近1000多页。1000多页的内容非常丰富,非常庞杂。《圣经》这么大的篇幅,它很难就作为信仰的一个标准来衡量一个人的信仰是否正统。教会在两千多年的发展当中形成一个普遍的做法,就是用一个更加规范、更加标准、更加简练的一个标尺来衡量一个基督徒的信仰。这个标尺是什么呢?就是《使徒信经》。
其实在谈到《使徒信经》的时候,我们必须要了解的一点,早期教会的发展有两条基本的脉络:一条是教会最终确定下来自己的经典系统。另一条,教会对自己信仰进行纲领性总结,并确认一个简洁的信仰文本。早期教会的信仰通过教会的口传传统,逐渐形成以《使徒信经》为代表的信仰纲领。同时,通过书面传统的汇编,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新约》文本的汇编成册。这两条路线在同时发展。
《使徒信经》和《圣经》可以说是相辅相成。《圣经》作为一个经典的文本,也是到了4世纪的时候才最终确定下来。而我们现在研究和讲解的《使徒信经》,它形成的时间可能要更早。现在大家推测,它最早的源头大约可以追溯到公元2世纪的中期。《新约》的写作如果从最早的保罗书信、《马可福音》的写作开始算的话,那么大概在公元50、60年左右,就开始最早的《圣经》写作。最后一本书,也就是通常认为的《启示录》,它最后的写成如果是在公元150年左右的话,那么从公元50年到公元150年这样一个大概的时间段里面,就是《新约》文本经历的写作过程。
我们可以看到,《新约》的写作和在教会当中《使徒信经》的流传,有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其实,《使徒信经》很多的内容,它可能也已经浓缩在今天的《新约》当中。也就是说《新约》不太可能是一个作者,坐在书桌前面,自己就把一本书写出来。它是把教会对自己的信仰形成一些非常纲领化的表达,然后这些纲领性的表达,也进入我们今天的《新约》之中。例如,“你若口里认耶稣为主,心里信上帝叫他从死里复活,就必得救。”(罗10:9)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到,它就是对信仰的一个纲领性的表述。类似的这种表述,在《新约》文本当中还有很多。可以想象,当早期的使徒们开始写作《新约》的时候,他们很可能就把教会当中所流传的这些纲领性表达综合到他们的写作中。
我想要表达的一个基本的观点就是,《使徒信经》和《新约》写作的时间,处于同一个时段。《使徒信经》中的表达被《新约》的作者所吸纳,《新约》27卷书里面所表现的信仰内核也体现在《使徒信经》当中。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可以说《使徒信经》是《新约》的一个撮要的原因。它把《新约》当中信仰的基本内容以一种非常简练的方式表达出来。在早期的教父时代,大概是在公元4世纪,哲罗姆就有一句话,他说:“《使徒信经》不是用墨写在草纸上,而是写在柔软的心上。”
我们可以看到,使徒时期,包括使徒教父时期,尝试以这种方式把自己的信仰非常规范化地确定下来。到了基督教早期发展的时候,像在奥古斯丁时期,他就主张每天的清晨和夜晚信徒都要背诵或者默念《使徒信经》,以这种方式来进行灵修。后来教会在欧洲广泛传播之时,查理曼大帝要求每一个教士都要能讲解《使徒信经》,因为讲解《使徒信经》就可以把基督教的信仰完整地归纳出来。到了宗教改革时期,马丁·路德和约翰·加尔文也同样通过《使徒信经》的讲解来建立起新教的基本信仰。直到今天,对《使徒信经》的阐述也是当今教会建立自己的系统神学,建立自己的信仰纲要的一个基本入手点。
我们今天在中国文化的处境当中来谈基督教神学思想建设,也必须用我们中国的语言、中国的文化、中国的思想来阐述《使徒信经》中的那些基本教义、教理。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实现基督教神学思想的中国化。
四、问与答
杨晨曦:谢谢游老师刚才的分享。我刚才认真听了您讲的第一课,收获非常多。现在有几个问题请教您,和您交流。第一个问题是,在中国体制内比较保守的教会有时候将不诵读《使徒信经》的教会,直接定为异端。但是这种直接将《使徒信经》作为正统和异端标尺好像有时候不太妥当。比如有观点认为聚会处传统,是直接沿用了使徒时期的教会模式。有观点建议将不诵读《使徒信经》或其它信经的教会称为“非信经教会”。我的问题是,在您看来,现今的基督教会是否可以直接将《使徒信经》作为划分正统和异端的标尺?
游斌:谢谢晨曦刚才提的问题。首先我想跟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杨晨曦老师。他在燕京神学院读的本科,后来去了金陵协和神学院读了硕士,毕业之后在金陵协和神学院工作。我在讲《使徒信经要理问答》这本书的时候,将邀请他作为一个听众、神学生、神学院青年教师,一个中国教会的参与者和实践者,从这样的角度来对我所讲的内容提出问题。我每一讲之后大概会有10到15分钟的问答时间,由杨晨曦针对我所讲的内容,提出两三个问题,然后我来做一个简要回答。
他的第一个问题,简单地说,就是以《使徒信经》来作为判定正统和异端的一个标尺,可以不可以?
我觉得在这里说“可以”很难,但是也不能完全说“不可以”。打个比方,《使徒信经》相当于是一个什么东西呢?它就相当于我们说从南京到北京去的路该怎么走?如果有人告诉说往北走,那么这就是对的。如果有人不是说往北,而是往东,或者往西,或者往南,那么他肯定就是错的。但是往北走的话,它也有各种各样不同的路径。这些路径有如此大的差异,因此,简单的以“往北走”这样一个模糊的词来判定这些实际上走上不同的往北道路的人对还是不对,就不那么好说。
就像我上面讲到的,《使徒信经》的总字数只有137个字。137个字不可能把基督教信仰的要点全部讲到,全部阐发开来。我们在未来的学习当中可以看到,对于《使徒信经》当中一些具体的条文,不同的教派也有不同的解释、有不同的侧重。比如说“祂下到阴间”到底是什么意思?不同的教派有很多不同解释。“我信圣而公之教会,我信圣徒相通”,不同的教派对“圣徒相通”也有不同的阐述。所以不能以简单地以《使徒信经》作为判断异端的标尺。但是我们最起码可以说,如果他明确地否定,不接受《使徒信经》,那么他就等于在否定普世教会的一个普遍的做法,并且否定了普世教会2000年的一个传承,这显然是不太恰当的。
在强调这一点的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使徒信经》中的思想应具有一个非常开放的诠释性,也就是说从《使徒信经》中可以发展出非常丰富多样的神学思想。在这样的一个空间里,基督教中国化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应该用熟悉的中国文化、中国哲学、中国思想当中的内容来诠释上帝和人的关系。
在晨曦刚才的提问中,谈到某些教派声称要追随的路径是按照使徒教会的做法,以此来否定对《使徒信经》在礼拜中的念诵。中国兴起的这些教派,本土的教派大多数来讲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兴起的。当时,对基督教早期使徒教会的研究,包括《使徒信经》在早期教会中的形成过程,并没有一个深入的研究,所以简单地将《使徒信经》在礼拜中的使用当作是一个很晚期所形成的传统,这是不合适的。经过了近100多年学术界对早期教会的细致研究,我们现在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新约》的写作和早期教会中流行的一些信经式表述,有一种非常密切的互动关系。比如说一个很具体的例子,人们常说《马可福音》与《使徒行传》当中彼得面向外邦人的第一篇讲道(徒10:34-43)的结构是一致的。
所以《新约》的写作和早期教会当中流传的若干信经之间,有一个非常密切互动的关系。《使徒信经》可能就是依据早期的使徒教会所用的纲领式信条综合写成。在此意义上,即使说我们现在要追溯到使徒时期的传统,我们仍然可以在教会里面来念诵《使徒信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