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021735/5303a5e814c119f5.jpg)
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论解读与补充》(6)
《人与物质的良性互动》
人获取所需物质,取利于物质,但人从来不曾想过:物利于人,人利于物吗?我们没有意识到人利于物的意义,也没有想到人也可以利于物,人也该利于物。物并非是身外之物,人身也并非局限于肉体,万事万物均为人体,感知以内均为自己,这是感知论的新认识。人与物不可分,物也是人的存在,这是感知新观。这并不是牵强附会,身体有冷暖饥饱的感受,同样,外部事物的风轻树绿、鸟语花香等众多事物给人以更多、更丰富、更细微的感受。仅仅取物于生存之用,那岂不是暴殄天物?人与物交流岂止是为了活着?人与物互动的意义和机制以及功用,我们所知甚少,只从生存出发取利于物,是一种初浅行为。物对人的作用,人与物的关系,岂是生存依赖所能概括?人的身体本身就是一种物的存在,与人感知物的构成没有本质区别,都受物质规则的影响与限制。对于人体与他物的相通与互动,也就是意识、物质与人身体的关系,我们的认识几乎还没有起步。在感知论揭示了这点以后,科学的生理学及心理学并且即将诞生的感知学即将展开研究。
人从物中取生存与人与物做感知互动当然大不相同,同样是用物,但性质大不一样。人将物质看作感知的对象,从中获取有序的感知愉悦,这样,人与物并不是简单的选择和利用的关系,这就是人在物中。人从物中取得愉悦的感知信息,物本身必须是活跃的、有序的、稳定的状态,物的状态不构成愉悦态,人从何处取得愉悦?这也就是说,物的存在形态须处于良好的状态,山是青的、水是绿的、花是芬芳的、鱼儿是鲜活的……我们从中取得的是多方面的感知信息,不仅是挖山取矿、饮水止渴、摘花嗅香、捕鱼尝鲜……因为人们从它们身上取得的不仅仅是这点利益。山为景、水为意、花为情调、鱼为灵动……我们从它们的存在获取多方面综合性的感知利益。为了这样的目的,我们就会:取矿不忘护山、引水不忘扩源、赏花不忘护花、捕鱼不忘养鱼……这些行为我们现在也在做,不过是为了节省挖矿成本、取更多的水、种花商品化、养鱼利润大……这些行为的目的不是为了取得良好的感知循环,是为了获取当下各自的生存利益。
感知论提出,改变人与物的生存对峙关系为一体相互的感知关系。人不再一边取物一边毁物,一边用物一边弃物。我们会重新并理性地考虑物的存在地位,即维护好物的存在形态。我们会有序的理性地利用物质来取得最好的感知效果。我们取得良好的感知与事物的存在目的完全一致,也就是说,人类的行为与物质的存在再无矛盾可言,人类的利益与物质的利益完全重合。取消了人与物的对峙,物性得以全面释放,当物质不再仅仅作为支持生存的资源,物质才能将其价值全部释放出来,每一样物质综合性地作用于人的感知,人与物这才是真正的无缝衔接。人从此再也不是物质的利用者与掠夺者,事物表达的形、声、色、嗅、识会构成我们的感知愉悦,物质存在会让我们有幸福愉悦的生活,绝不仅仅只是为了艰难的生存。
(接下)
注:本文节选自:京东、淘宝电子书:《感知新世界》、《感知新文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