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吟诵教育读书
你知道吗,古人都是唱歌的高手

你知道吗,古人都是唱歌的高手

作者: 学而忘忧 | 来源:发表于2017-05-18 11:41 被阅读0次

          你知道吗,古人都是唱歌的高手

           现代社会,大家都喜欢听歌,各种中国好声音你方唱罢我登场,乐此不疲。其实,在很久以前,咱们的诗人们早就是唱歌的高手,不用找人谱曲,随便开口一唱就是千古传诵的名篇,厉害吧!

          古人唱歌的必杀技就是——吟诵。

          古人说“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的“读书声”说的就是吟诵的声音!

          吟诵是将诗歌声韵长短高低变化很好表现出来的读法。吟诵可以使声音的平仄变化形成一种抑扬顿挫的音乐美。我国古代著名文学评论家刘勰说“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

         吟诵不仅是古人读书的方法,也是诗歌创作的方式。

            中国自古都是先吟诗后写诗,杜甫“新诗改罢自长吟”,苏轼“何妨吟啸且徐行”。诗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仁爱精神、豁达洒脱的人生态度都是先吟诵出来的。

          《诗·大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故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诗人内心的喜怒哀乐不是先默写在纸上的,而是先嗟叹一番,唱一唱,感觉一下声音是否能把情绪传达出来。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诗人郁闷了、高兴了,总要先吟咏一番,吼两嗓子才会痛快。

           古人之所以不用谱曲就能唱歌,那是因为咱们的汉语本身就自带音乐特质。一声、二声、三声、四声,由这四声组成的诗句可以造成高低长短的变化。

         我们要想了解古人唱歌的秘密,就需要了解古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区别。

          现代汉语和古汉语相比,声调发生了很大地变化, 古代汉语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可以大致把现代汉语的第一、二声对应古汉语的平声,第三、四声分别对应古汉语上声、去声。入声在普通话里已经消失,但对于理解古诗文还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通过口诀记住判断平仄的方法:平分阴与阳,仄有上去入。

           古人的吟诵,需要把平声拖长读,仄声短读。

           我们知道诗歌每句的平仄是交替出现的,有仄有平。除了这一点,同一联偶数字位的平仄是相对的,相邻两联对句和出句偶数字位的平仄是相粘的。

           格律诗的对和粘,主要是针对偶数位的字,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平长的规则不是每个平声都拖长,只有偶数字位的平声和句尾的韵字才拖长。仄声要读的短促。

           诗歌有平有仄,声音有长有短,平声和仄声交替出现符合古人追求旋律变化的审美观。汉语诗歌的声调变化形成抑扬起伏的旋律美,展示出古人的智慧。

           中国人在起名时,也会注意到声音的起伏变化。如金庸老先生,给他笔下的女主人公起的名字,木婉清、周芷若都是很好听的名字。

          平长仄短,声音长短交错出现,形成一种参差错落的音乐美。我们不得不佩服咱们的祖先的智慧。原来在咱们的汉语是可以唱的啊。

    �        今天,我们看到的诗词是书面的、文字的,如果我们不知道古人吟诵这种类似唱歌的方式,就不能很好地理解他们胸中的块垒了。他们为何会长歌当哭,为何写诗写得涕泪流。

           岳飞的《满江红》我们都很熟悉,从小就会背。你能体会出岳飞的悲愤吗?用眼睛看是读不出来的。我们必须用古人独有的吟诵方式来体会。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歇、烈、月、切、雪、灭、缺、血、阙都是入声字,属仄声,短读,入声字一般表达决绝、痛苦的感情。在这里用入声短促地吟诵,说明岳飞已经不能心平气和、慢条斯理地空讲道理了,他内心悲愤的爱国之情在胸中已经压抑不住,必须快速地喷涌出来。

           古人喜欢摇头晃脑地读书,你以为他们是防治颈椎病吗?不是,他们之所以要摇头,是因为高兴和陶醉啊,言之不足,则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一边唱歌古诗,一边身体也随着律动,好high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你知道吗,古人都是唱歌的高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ghsx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