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颜宁归来的消息屡屡刷屏,人们对这位施一公先生的弟子,也是中国罕见的具有高度原创力的科学大家投著了太多的关注。的确,颜宁的成长经历称得上是光彩夺目,本科求学清华,后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又成为清华教授,博导。
不少人说如果家里没矿,就不要从事基础学科研究工作,这个领域要守得住寂寞,坐得起冷板凳,要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投入,才可能看到结果,各省市高考状元青睐的都是金融、计科、医学等高回报,高收益的行业,强基计划在他们眼里也是天坑般的存在。这也使得我国的基础学科研究成果与发达国家比较,相差甚远,科技进步的速度、工业生级的进程都受到了阻碍。
深耕生物学领域的颜宁博士,打破了人们的固有观念,在37岁时就已经有了震惊世界的科研成果。这位极具个性的女生,还在2017年,颜宁被提名为科学院院士未当选的同年,离开清华大学,成为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一时间,各种惋惜的声音响起,为什么我们留不住这位杰出的青年科学家?
现在,颜宁,美国两院院士,世界著名结构分子学家,即将辞去普林斯顿大学教职,出任深圳医学科学院创始院长,又引起了一波舆论热议。
深圳医学科学院按照全新机制,建设“四平台一智库”,力争到本世纪中叶成为全球著名医学研究机构,的确是一个鼓舞人心的新项目。
不知道吸引了全世界视线的颜宁,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长大,据高中老师讲,她是一位文科非常优秀的学生,被老师劝得弃文从理,从此走上了科研道路,相信扎实的文科背景会是她科研之花盛开的一大养料。无独有偶,在央视“开讲了”节目中,恰有一位科学家也提到学科的融合对科研人的重要性,他从物理学研究来到天文学领域,并挖掘出丰硕成果,学科融合成为刺激他不断产生灵感的途径,不同学科底层的逻辑是相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类似的,那些不同之处又能相互补充,相得宜章。由些看,中小学新课程标准中的融合理念,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
在演讲中,颜宁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为过云的20几年,她很幸运地绐终处在最适合做科研的环境里,吸引到大批聪明能干、钟灵毓秀的博士生和博士后,获得经费支持,让自己在最感兴趣的科学世界里自由探索。
低调、谦虚、感恩是颜宁身上非常纯粹的科研人的气质,同时,她也是一个追剧、打游戏、有着浓厚生活气息的女科学家,她酷爱科研,也能享受人间烟火,在演讲中,鼓励女性做自己,遵从自己内心的选择。
希望归国会的颜宁,能遇到、发现和培养更多的颜宁类的优秀科学家,创造更多的科学神话,希望我们国家的科技发蔚县在更多人才的共同努力下,有更长远的进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