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之共情能力

作者: 此木树 | 来源:发表于2019-04-22 13:21 被阅读10次

    今日关键词:共情能力、幼儿教育、趋势

      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孩子们的教育逐步成为了当代奶爸奶妈们重视的关键议题。据统计,2018年中国家长在孩子的教育投资上花费的支出占比居全球第一,可想而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真的屡见不鲜。更多90后一代走上了奶爸奶妈之路,为了孩子,各种培训班、辅导班、兴趣班遍地开花,爸妈们带着孩子穿梭奔波着。先不说近两年教育行业资本的大量引入,导致的行业内机构之间的水平层次不齐。就想问问:这,是孩子的选择吗?


      采访过一些家长,有一位家长是把孩子的空余时间几乎排满,除了普通的辅导与兴趣班外,后来还根据附近家长动态环境选择了高尔夫等课程。父母受过良好教育,并不断学习,平时很注重孩子的礼仪、良好习惯的培养,孩子的情商很高,跟他沟通的时候能感受到非同龄人孩子能媲美的。他是一位刚上一年级的小家伙。还有一位家长,因为工作时间原因,给孩子报了个放学后的晚托班(有人接孩子放学,孩子在机构做些作业),等到家长下班再来接孩子回去,忙碌一天,无暇顾及孩子,匆匆做好晚饭。孩子自顾自看了会儿电视,然后被催着洗澡睡觉了。我想说,孩子的兴趣培养,作业辅导等等是需要的,但家庭教育也是当代家长需要格外重视的。

    家庭教育之共情能力

      一个朋友以前跟我说:最新一批家长自己可能都还是个“孩子”,如何担当家长二字,如何做出更好的家庭教育?当时我还有些不明白,但最近关于孩子轻生、抑郁等报道不断出现的时候,我知道那位朋友说的可能没错。家庭教育在未来会成为一个趋势,因为成长型父母现在“很稀缺”。

    家庭教育之共情能力

      今天午餐时间与园长聊天,说到家庭教育的问题,她提到了一点——父母对孩子的同理心,我们一辈小时候应该都遇到过父母说谁谁谁家的孩子多么好,“贬低”自己家孩子的情况。同理心是与人沟通很重要的一点,更是家庭教育中一个基础。心理学中有一种说法——共情能力,充分站在他人角度去思考,去体会对方的情感,这种能力叫共情能力。有这样的家长:孩子一哭就骂,孩子一闹就打,这会是好的家庭教育吗?了解共情,充分感知孩子,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思想,有情感。在孩子哭的时候要想到为什么,而不是觉得烦躁,急不可耐。如何改变自己的思考角度,充分考虑到孩子,培养父母的共情能力呢?来说说关于共情能力的培养。

    一、学共情,放急躁

      学会共情,要先放下自己的急躁焦虑情绪。孩子的情绪高涨,兴冲冲跑过来想跟你分享趣事儿,结果你因为一天的压力直接吼道没工夫听,去找你妈妈说。你要知道这时候孩子的情绪波动会很大,你一定要放下自身急躁情绪,等自己情绪稳定了,可以去跟孩子道歉,不要怕没面子,刚刚爸爸在忙,工作事情太累了,打扰到你的好心情了,真是对不起。这时候也是在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他会接受你的道歉后情绪又保持稳定。教育很奇妙,孩子在成长,父母一同成长。

    二、学共情,想清楚

      放下了急躁心情,你需要想明白为什么,搞清楚事情的原由,才能机智应对。孩子在家突然闹脾气,饭不吃,你应该要想的是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你可以先稳定一下孩子情绪,而不是逼着他吃饭。孩子是天真的,家长充分理解孩子然后询问他原因,大多数时候都会与家长倾诉,我们这时候一定要发挥共情的作用,了解情况,对症下药。

    三、学共情,在平常

      共情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练就的,也不要想着共情能力是万能的,毕竟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个体,做到完全的共情是十分难得的,我们需要清楚且正确的认识它,之后再注重平常生活中的练习和坚持。

    家庭教育之共情能力

      熊孩子,闹不停;为什么?没共情。

      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孩子是独立的个体,由于自身独特的年龄认知特点,需要家长发挥共情能力,在保证了物质基础之上,为孩子的家庭教育增砖加瓦,与孩子一同成长,教育一直在路上。

      愿诸位日益精进,成为更好的自己。

    《小巫有话说》:一位即将踏上幼教之旅的二十一岁大男孩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家庭教育之共情能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gjyg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