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二六)
余于古人之诗,无所不爱,恰无偏嗜者。于今人之诗,亦无所不爱,恰于高文良公《味和堂集》、黄莘田先生《香草斋诗》,有偏嗜焉。岂亦性之所近耶?
高其倬,(1676—1738),清代官员、诗人。字章之,号美沼、种筠,辽宁铁岭人,隶汉军镶黄旗,指头画创始人高其佩堂弟。康熙三十三年进士,迁内阁学士。世宗朝历云贵、闽浙、两江总督。在闽请解除民间出海贸易禁令,后以故降为江苏巡抚。乾隆初,官至工部尚书,卒谥文良。有奏疏及《味和堂诗集》。
《味和堂诗集》,诗别集。清高其倬著。六卷。分《白蘋红杏集》、《懒后忧余集》、《滦阳消夏集》、《塞上悲秋诗》、《知非集》诸子集。附刻其妻蔡琬《蕴真斋小草》。有蔡铤、孙嘉淦、沈德潜序。有乾隆十四年(1749)家刻本。
黄任,(1683一1768),字于莘,又字莘田,因喜藏砚,自号十砚老人、十砚翁,清代著名诗人,藏砚家,永福(今福建永泰县)人。康熙四十一年举人,官广东四会知县,罢官归,船中所载惟砚石。归里后生活清苦。工诗,以轻清流丽为时人所称,七绝尤负盛名。著有《秋江集》、《香草笺》(选自《秋江集》中200首诗而成)、《香草斋诗集》。
黄任诗集初名《十砚斋集》,继名《秋江集》,最后总名《香草斋诗集》。《秋江集》,共六卷,:计九百七十余首,而七言绝句,竟有六百余首之多,实为古今稀有。大致看来,其诗古体不如今体,大篇又不如小诗。七绝诗专学李商隐、杜牧、温庭筠、苏轼诸家,秀丽逡逸,风情卓越。《杨花》:“行人莫折柳青青,看取杨花可暂停。到底不知离别苦,后身还去化浮萍。”哀怨动人,时人称其“黄杨花”。
本人翻译:
我对于古人之诗,无所不爱,真的是没有特别偏好酷嗜的诗人及流派。对于今人之诗,也无所不爱。恰恰高其倬先生的《味和堂集》、黄任先生的《香草斋诗》,却都是有特殊偏好酷嗜的内容与风格。这难道是因为性情所决定的?
真老实人言:
诗以有趣为妙。故袁枚爱诗选诗无偏好酷嗜,无门户之见。然而,因为个人志趣、爱好及才情能力,学诗写诗专门师从某宗某派,也未尝不可。譬如集邮,有追求大全套的,也有搞专题集邮的,只要沉浸其中,都有无穷乐趣。博取众家之长,巧避自家之短,精研一宗一派,碎钻亦闪光芒。中老年始学写诗的,别贪多求全,不妨专学一两种诗词曲牌,或许在此窄小领域有所造就。达此目标,亦慰平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