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传习录》二二七:知所当知即是“无所不知”

《传习录》二二七:知所当知即是“无所不知”

作者: 花石冈 | 来源:发表于2024-02-11 06:43 被阅读0次

《传习录》二二七:知所当知即是“无所不知”

“圣人无所不知,只是知个天理;无所不能,只是能个天理。圣人本体明白,故事事知个天理所在,便去尽个天理。不是本体明后,却于天下事物都便知得,便做得来也。天下事物,如名物度数、草木鸟兽之类,不胜其烦,圣人须是本体明了,亦何缘能尽知得?但不必知的,圣人自不消求知;其所当知的,圣人自能问人,如‘子入太庙每事问’之类。先儒谓‘虽知亦问,敬谨之至’,此说不可通。圣人于礼乐名物不必尽知,然他知得一个天理,便自有许多节文度数出来。不知能问,亦即是天理节文所在。”

孔子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老人家一开始便没有将“无所不知”作为自己的为学目标,反倒比较反感那些试图“无所不知”的聪明人。声明自己“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的孔子,在整本《论语》中表露过两次对弟子提问的不满。要知道老人家可是一向以“温良恭俭让”著称的,两次不满中,一次是“季路问事鬼神”“问死”,老先生很不客气地回应“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和“未知生,焉知死”。另一次是“樊迟请学稼”“学为圃”,孔子非但当面以“吾不如老农”“吾不如老圃”为由搪塞,而且在樊迟离开后骂他——“小人哉,樊须也”。归纳来看,无论是子路问及的“事鬼神”“问死”,还是樊迟问及的稼穑、园圃,都不在孔子所认为当知的“贵族之学”的领域。不要忘了,孔子作为中国乃至世界私学的第一人,肩负着将王官贵族之学推广普及到平民世界的使命和任务。正因老人家有这样的使命,才不容他在子路和樊迟所问及到的领域消耗精力。在他看来,两个人问及的领域都属于君子所不当求知的,也就是他所讲的“不知为不知”的,一个人总是对自己所不当知的领域着意用心,在孔子看来是智慧不足的表现。

伴随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特别是文字产生以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获得新的编码载体。庄子率先提出“人之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的质疑。此后数百年,一代又一代人皓首穷经,在故纸堆里消耗着自己的青春和才情。宋朝儒生开始尝试寻找终极真理,“太极”的概念应运而生。朱熹提出了“天下一理”与事事物物“分殊之理”的概念。

什么是“天下一理”?说到底就是天下万事万物都要遵循的那个终极真理。王阳明用“天理”来指代。

什么才是“天理”?向外去求,所求不过是事事物物的“分殊之理”。向外求一个适用于万事万物的道理是行不通的。王阳明转而向自心,向自心的意之灵明上求,所谓“天理”其实就是“良知”,就是人心的“意之灵明”。客观世界不存在一个适用于万事万物的道理,在人心深处却存在一个足够包容天下万物,与天下万物合和一体的“良知”,一个人致内心之良知的过程,便是他运用与发挥天理的过程。

天理不在外,只在天道人心。

先生又说:“圣人无所不知,也只是知道一个天理;圣人无所不能,也只是能行一个天理。圣人心的本体清澈明白,所以事事都知道天理的所在,只去就事穷尽个天理。而不是在心的本体变得清澈明白之后,才对天下的事物都有所知,才一下子都能搞定做好的。天下的事物,比如名物度数、草木鸟兽之类的,数不胜数、不胜其烦,心的本体明澈即是圣人了,他又有什么样的缘分能周知遍行于天下事物呢?但凡是那些不必知行的,圣人自然不消再去求知践行;而那些应当求知践行的,圣人自然能向别人询问求教,就像‘子入太庙每事问’之类的。先儒们说‘虽知亦问,敬谨之至’——‘孔子虽然知道了还是要问,真是恭敬谨慎到极点了’,这样讲是说不通的。圣人对于礼乐名物不必全都懂得,然而他知道一个天理,也就自然有很多规矩礼节可以引申拓展出来。不确知时能及时询问求教,这也是天理规矩法度之所在。”

知所当知便是“无所不知”,行所当行自会“无所不能”,这便是圣人“美大圣神”的根本秘诀!

相关文章

  • 人生逆袭的21个底层逻辑清单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传习录》 如果现在的你,在生活中还是找不到方向,不知...

  • 持诵《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功德利益

    …… 诵持此陀罗尼者, 当知其人即是佛身藏,九 十九亿恒河沙诸佛所爱惜 故。 当知其人即是光明藏,一切如来光明照故...

  • 第五周(201年811月26-12月2号)

    本周金句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

  • 二曲语录(20)

    本性真体,不落思想,不堕方所,无声无臭,浑然太极,大德之所以敦化也; 当恻隐即恻隐,当羞恶即羞恶,知爱知敬,知是知...

  • 知行合一

    《传习录》:“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践行与认知...

  • 清醒

    觉,即是觉知,醒,即是清醒,觉醒,即是觉知到清醒.... 清醒地知道自己清醒着...... 重点是,仅仅专注于[清...

  • 百人百练第四天

    读传习录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又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饥...

  • 觉知力(二)

    上一篇写到,“觉知力”是指把注意力有意地、不加评判地放在当下所产生或者涌现的那份觉知。觉知力即是观察者,又...

  • 知所为,知所不为

    说到猴子,自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灵长类这一属性,再而就会联想到人类的进化,正因为人也是灵长动物,所以我们会利用猴子来...

  • 反思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和行本来就是一件事,带着明觉精察的觉知之心再行动。 之前我理解的“知...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传习录》二二七:知所当知即是“无所不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gnra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