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席地而坐》,一部四个小时的剧情片因为导演胡波离世而备受关注。
不爱找电影资源的我给大家推荐一个微信公众号:不流泪情书(vip电影免费高清)
大学一直在用的,安利安利
在全市最差的高中里,韦布、李凯、黄玲都在苦苦挣扎。
在畸形家庭中成长的黄玲与教导主任暧昧不清,在绯闻视频疯传之际,她选择逃离;同样缺少家庭关爱的韦布,在一场意外中身陷囹圄,随着一连串的反抗无果之后,他也选择逃离;受到校园霸凌的李凯,一心想掩盖被欺辱的事实,可最终依然把枪口对准自己。
黄玲和韦布的绝望让人窒息,他们带着原生家庭的伤痕逃离,但原生家庭是每个人都逃不过的浸染。心理学家弗兰克·卡德勒在《重建自我》一书中曾说,
“生命中最不幸的一个事实是,我们所遭遇的第一个重大磨难多来自家庭,并且,这种磨难是可以遗传的。”
黄玲遭遇的第一个重大磨难便是父爱的缺失,而母爱也随着母亲常年酗酒被消磨殆尽,青春期的她变成了一个得不到爱的孩子,所以才会把教导主任对她些许的好当作爱。而韦布,和暴躁父亲的关系日渐崩坏,又继承了母亲的软弱,他连反抗都带着怯懦。
《欢乐颂》里有句台词说,“一个人的家庭就是一个人的宿命。”这并不意味着要把成年后遭受的所有不幸都归责于原生家庭,而是在每个人的成长历程里,原生家庭都有着难以估量的影响力。
影片里的另一个主角于城,在家中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存在,因为大家更爱他的弟弟于帅。但当于帅出事时,他不得不为之奔走,否则就会被母亲骂“不要脸”,被全家唾弃。似乎他的存在只是为了让弟弟更好,所以成年后的于城,没有自我。
当然,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也不都是负面,黄多多的大气、懂事,都源自黄磊和孙莉对女儿宠而不溺的爱,而黄孙夫妇数年不变的感情让多多在充满爱的环境中成长,这也保留了她内心的童真。但不得不承认的是,不是每个孩子都像黄多多那样幸运。
英剧《梅尔罗斯》中,卷福饰演的帕特里克从8岁开始被父亲性侵,同时又被父亲威胁说,如果敢说出去,就杀了他和妈妈。直到父亲死后,40岁的帕特里克才有勇气向母亲吐露心声,可换来的却是母亲一句云淡风轻的“Me too”。
也许对父母来说,帕特里克的出现根本就是个意外,没有人关心他,没有人在乎他。所以成年后的帕特里克吸毒、自恋、精神分裂,甚至有自杀倾向。
而黄玲、韦布、于城,他们的出现对他们的父母来说,或许也并没有那么重要,甚至是个累赘。所以黄玲的母亲才会对她不管不顾,乃至讥讽她出去约男人;所以韦布的父亲才会对他恶语相向,乃至全家人都轻视他;所以于城的母亲才会只关心于帅,而对他肆意打骂。
他们都是被原生家庭抛弃的孩子。
没有人在意他们经历过什么,大家只会说,黄玲勾引教导主任,是个婊子;韦布是个怂包,可以随意欺辱;于城脑子有病,故作高冷,一事无成。
探讨原生家庭,并不是要为个人的颓废和失败找借口,心理咨询师武志红说,
“我们在谈论原生家庭并非是在怪罪家庭,而是在寻找个人成长的原因,同时,我们都可以对此做出改变。”
也就是说,只有在承认原生家庭的影响之后,才有可能进行自我救赎。但救赎,多难啊。
虽然是一部剧情电影,但《大象》阴霾灰暗的色调、聒噪杂碎环境音以及手持跟拍的长镜头,让这部电影有了纪录片的真实感。
对于镜头的分寸感胡波也把握得很好,例如学校恶霸滚下楼梯那场戏,一般的导演会把这个镜头拍出来,而胡波只通声音去表现,让观众去脑补那个画面,又让这部电影的增添了艺术片的朦胧感。
影片前半部分,镜头只对焦在主要人物上,次要人物被严重虚化、模糊不清,胡波通过这种手法来表现人物之间的隔阂、疏离。
还有一些双人镜头,镜框之内的人物只被拍进了半张脸,画面的空间看起来紧凑、逼仄,胡波用这种方式来表现人物之间紧张的关系以及压抑的气氛。
这部电影在石家庄火车站取景,让我想起了《杀死那个石家庄人》里的那句歌词: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大厦崩塌。
“生活就是一堆破烂!”
“大家不都这样吗?”
“人什么时候舒服过。”
“我还能怎么办?”
随着一声声呐喊,胡波慢慢将主人公们逼到绝境,向我们道出人生是苦的本质。
无论你年轻年老,无论你贫穷富贵,无论你地位高低,无论你身处何方,每个人都是在苦海里沉沦。
更让人绝望的是这也是每个时代的日常,人活着就会一直痛苦下去,换个地方也会在新的地方痛苦。
这种痛苦还能像病毒一样传给下一代人,自私的母亲培养出自私的女儿,低自尊的父亲培养出低自尊的儿子,因果轮回不断在世间得到实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