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无论是欧洲的城堡还是中国的城池,基本功能都是一样的——保护自己人,防御外敌。但欧洲的城堡在外观、大小、选址等方面都与中国城池有很大差别。为何两者会有这么多差别?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
欧洲城堡和中国城池的主要差别:
1.规模大小
普遍来说,欧洲的城堡大多规模比较小,以欧洲现存的最大城堡——法国南部的卡尔卡松城堡为例,城墙全长约为3公里,比紫禁的周长(约3.4公里)还要少一些。而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西安古城的周长约为12公里,是卡尔卡松城堡的4倍。北京古城墙周长约为24公里(现大部分已拆除),是卡尔卡松城堡的8倍。
大部分欧洲城堡要比卡尔卡松城堡小得多,历史悠久的布拉格城堡是记入吉尼斯世界纪录的世界上最大古城堡,长为570米,宽为130米,周长1.4公里;非常著名的新天鹅堡(位于德国巴伐利亚西南方)已经是相对较大的欧洲城堡了,占地面积约为65000平方米,周长不足1公里。更多的欧洲城堡周长也就一二百米甚至几十米,这种小城堡在欧洲城堡中占绝大多数。
▲新天鹅堡▲2.分布数量
欧洲的城堡数量之多,令人咋舌,以德国为例,大大小小的城堡据说有超过1.4万个,密度大得有点匪夷所思。根据研究,古代欧洲几乎每个领主都有自己的城堡,大的城堡辐射范围大概10英里左右(约16公里),相当于中国“乡”的概念,小的城堡辐射范围就更小了,管辖范围大概相当于中国大一点的“村”。
而中国的城池相比之下则没有欧洲城堡那么密集了,能够建城的最小单位也应该是“县”一级,辐射范围几十公里。再大的城池则是州府一级,管辖范围可达百公里以上。
▲平遥县城城墙▲3.外观风格
欧洲城堡与中国城池外观风格上的差别是非常明显的,欧式城堡一般都有很多与城堡本身浑然一体的尖顶高塔,显得巍峨雄伟。而中的城池往往规模比较大,城墙却相对平伸低缓,而且城墙上面除了城门楼之外,很少再有其他建筑。
欧洲城堡与教堂在外观上有异曲同工之妙,一般都有高耸的尖顶塔楼,这是因为城堡、教堂都是古代欧洲财富集中的地方,为了防范被劫掠,建造高高的塔楼有助于及时发现敌情,从而早做防范。同时由于城堡本身大小的限制,这些塔楼加上主体建筑堆叠在一起,显得比较集中而已。
古代中国城池上也有类似欧洲城堡塔楼的建筑,即城楼。有些城楼的高度丝毫不逊于欧洲城堡的那些塔楼,比如北京正阳门(前门)通高43.65米,巍峨的箭楼气势雄浑,非常壮观。只不过中国城池占地较大,门楼就显得很稀疏了,让人感觉中国的城墙好像只有厚厚的墙而已。
▲北京前门箭楼▲4.建筑材料
大部分欧洲城堡的建筑材料都以石材为主,随着技术发展逐渐开始使用水泥、钢筋以便抵御火器的进攻。而中国的城墙则大多采用夯土建筑,部分会在表面使用土烧成的砖,城门楼使用的材料则更加脆弱,以土、木为主。
一般来说,欧洲的城堡比中国的城墙更加坚固,这也是为什么现在能看到的欧洲城堡数量非常多的一个重要原因。毕竟千百年的风吹日晒和战火动荡,石头建筑显然比土木建筑更容易保存下来。
▲夯土城墙遗址▲5.建造选址
很多欧洲城堡非常喜欢建造在地势险要的地方,比如悬崖上、山丘上、岛屿上、水边等。这样的选址其目的是显而易见的,即借助“天险”让城堡更加易守难攻。而中国的城池由于规模较大,显然只能建造在相对宽广、平坦的地方。当然,有很多中国的城池是建在江河边上的,也在一定程度上利用了近水方便的“地利”。
▲地势险要的欧洲城堡▲6.所有权
首先,古代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封建”制度,即封邦建国之意,整个欧洲大陆数以万计的各种领主都可以建设自己的城堡。而中国自秦朝以后都是以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为主,地方官员没有权利自建城池、城堡。因此在所有权上欧洲城堡大多属私人产权,中国的城池属于国家或者皇权所有。
在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时局动乱,中央集权秩序被破坏殆尽,也出现了类似欧洲城堡的形式——坞堡。坞堡的规模与欧洲城堡相近,是地方豪强、宗族、乡党为了自保而建造的。当中央集权秩序恢复的时候,这些坞堡则会因为危害社会治安和皇权统治而被拆除。至今中国南方很多省份仍可以看到的客家“围屋”、“土楼”就是坞堡的一种形态。
▲客家土楼▲7.保护对象
既然所有权不同,保护的对象则自然不一样:欧洲的城堡主要保护的是领主及贵族(骑士),中国的城池保护的主要对象是普通老百姓,官吏、官兵的职责也主要是为了保境安民。当然这并不是说欧洲的城堡就不保护普通老百姓了,而是因为古代欧洲财富大多集中在城堡之中,攻打、劫掠城堡附加值比较高而已。
▲欧洲城堡内的华丽装饰▲欧洲的城堡与中国城池为何区别这么大?
作为地理决定论的支持者,冷历史观认为主要还是因为欧洲与中国在地理环境方面的不同所致(关于中国和欧洲在地理方面的差异,冷历史观在前文《为何中国容易统一而欧洲很难》中也有过说明)。
欧洲中部山脉水脉纵横,海岸线漫长,使欧洲各个国家、政权散落其间,互相征服的难度大大增加,因而难以形成统一的局面,最终导致古代欧洲形成了成千上万个大大小小的领主,而不像中国那样最终形成了中央集权的制度。同时欧洲大陆土地相对贫瘠、纬度偏高、气候相对寒冷,这造成了欧洲农耕文明长期不发达,以畜牧、捕捞业为主(工业革命后大大改观),从而造成古代欧洲人口远不如拥有高度发达农业文明的古代中国数量多。这是欧洲城堡与中国城池在规模大小、分布数量、建造选址、所有权、保护对象等方面不同的主要原因。
▲欧洲地形示意图,被山脉、河流和海洋所分隔开▲另外欧洲土壤层较薄、岩石裸露、石材丰富,这导致欧洲城堡在外观风格、建筑材料与中国城池有很大不同,而中国大部分平原地区土壤层较厚,岩石裸露较少(即便有石头也是零零散散的,难以用来建造),城池、建筑大部分都用土夯、木材,很多时候只有关键位置才会用些砖、石。欧洲和中国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基本都遵循了“就地取材”的原则。
地理决定论不仅可以验证欧洲城堡和中国传统城池的不同,也可以验证至其他地区。比如我们的邻国日本,大化改新后日本虽然照搬了中国的很多东西,包括京都就是按照长安的布局来建造的。但这种中国式城池并未继续在日本发扬光大,日本后来发扬光大的是类似于欧洲城堡的“天守”。从地理上来看,也是因为日本列岛被海洋、山脉分割,容易造成群雄割据的局面,很难形成中央集权制度,所谓“天皇”在大部分历史时期都是有名无实,傀儡一个。各个地方的大名对自己的领地拥有实际的统治权,因此各地便纷纷建立起类似欧洲城堡的“天守”了。
▲日本天守▲即便是在中国国内,很多地方也因为地理环境与中原平原非常不同,也做出了类似“城堡”而非“城池”的选择,如岭南崇山峻岭中的客家土楼、西藏的布达拉宫、西北地区的堡(bǔ)子等。可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地理建一方城。
▲世界上最高的宫殿和城堡——布达拉宫▲——本文由冷历史观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