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中国哲学简史•绪论》
主讲:心技一体
简介:心技一体,简书哲思专题副编。爱好中国传统文化,尤喜《诗经》、《周易》,每日以读宋元明书为功课。热衷分享读书感悟,愿与诸同好切磋进步。
时间:2017年9月26日晚8点-10点
形式:语音分享+主题讨论
地点:哲思专题官方微信群(2群)
主持人:六尘影
记录人:爱文字的小药师
分享开始时间:20:00
分享结束时间:21:00
主要内容:中国哲学的精神
一.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1.非宗教的。
我们来说第一个问题就是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因为冯先生他是为美国的学生来讲。所以呢,他要将中国的哲学介绍给外国的朋友,需要根据外国朋友他们生活的那个历史环境。所以首先与这个宗教文化进行一个对比,因为在很多人看来,中国的这个传统的思想作为主导儒家也是一种宗教,这个是冯友兰先生不赞成的。在后面的文字里面他一个比较清楚的说明,在他看来儒家思想并不是宗教。他认为儒家思想就是哲学,中国人就是在哲学的文化当中成长起来的。‘
在冯友兰先生看来中国古典著作,如《论语》、《孟子》所代表的思想。作为一个基础所构成的这样一种文化的氛围那更接近西方的柏拉图亚力士多德那样的一个哲学风。而不是像《圣经》塑造的那样一个宗教的文风。所以中国哲学的特征第一点就是它是非宗教。
2.价值关怀。
什么样的力量能指引我们面对困境?反思,即思考的思考。对周围的反思,对宇宙的反思,对一切的反思。尽管中国哲学是非宗教的,但是他能够承担一个功用,就是价值关怀。本书里用的是更高的价值,它是一种伦理的解释。不过,这又不仅是一种伦理。在这种价值之外有一种价值,即更高的价值。
《新原人》中的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四种境界。而天地的境界就是更高的价值。这种非宗教而又能给人的一种价值关怀的境界就是天地境界。
二:中国哲学的问题和精神。
1.成圣不必出世。
冯友兰先生认为哲学的核心的问题就是出世与入世的问题。很多人认为追求更高的价值需要出世,而冯友兰先生认为这只是一个哲学流派,并不是中国哲学的全貌。详见如图。因此,不必出世。不过,前提是做人最高的境界成圣。在此需要解决一个问题就是出世与入世。冯先生认为入世未必肤浅。
王守仁的回答可以对此解释。
出世与入世的统一。
如果要问中国哲学的精神,那就是极高明而道中庸。
2.内圣外王
这个命题可以转化为,内圣外王。
内圣是个人的一种境界,但是每一个哲学家讲哲学都是与所处的环境相练习的,因此与政治分不开。历史上有什么样的政治就有什么样的哲学。
三: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
1.得意忘言。
中国哲学的很多典籍都是由很多片段构成的,而这之间没有明确的逻辑和范畴的关系。那么,有很多人质疑这是否是哲学。因此,冯先生也有自己的解释,即言意之辨。下面就是解释。
冯友兰先生认为找到意就可以了,这就是中国哲学的所在。但是中国哲学真的是这样吗?因此,就出现了另外一个问题,即六经注我还是我注六经?
2.六经注我。
到底是郭象注庄子还是庄子注郭象?这是哲学的一种表达方式。
四:语言障碍。
由于是给美国学生讲,他告诉他们需要读原著。虽然,我们可以读中文,但是我们读古文也有难度,所以我们需要找一个好的译文。但是译文又与古文又是两回事。因此,我们也需要读原著。
我们需要解决读懂古汉语的问题,而不是读什么书的问题。先要能认识古汉语,才能读懂原著。
提问环节开始时间:21:05
提问环节结束时间:21:30
群友的问题留言:
问题一: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第一自然段:“儒家并不比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更像宗教”。
第六自然段:“每种大宗教的核心都有一种哲学。”那么,冯友兰先生自己的思想所倾向于的“儒家”、或者他在第一自然段提到的这个儒家,是否和作为“儒教”这一“宗教”的核心的哲学思想的儒家不同?如果不同,这二者的不同该怎样定义和区分?
解答:
如果从这种原问题来看,如果将宗教扩大,那宗教也是一种哲学。宗教与哲学都能提供一种更高的价值。不过,由于冯先生是给美国的学生讲,那么,要说怎么区分和定义。这就像佛家传入中国的时候,需要格义的过程。可以说不同,也可以说相同。
问题二:
(1)第七自然段:道家教人顺乎自然(道法自然?)道教教人返乎自然(逆则成仙?),但二者讲的内容如果做如下解释是否一致:世上已无道,而道法自然,故而要顺应自然,才能得道;修仙长生需要得道,道与世间的规则相对立,故而要返乎世上被习以为常的“自然”,来顺应真正的“自然”?
(2)如果这样的解释合理,是否冯友兰先生所用的逻辑的方法在对范畴的定义上并没有做到精确,而没有精确的原因能否理解为冯友兰先生的“直觉”的方法并不能可靠地把握住古代文化语境中的概念的细微区别?
解答:
(1)先讲冯先生这个问题。自然就是人本来的样子,人本来的样子就是到老了会死。但是呢,这个道教的修炼就是是要长生不老,所以冯先生的说这是返回自然。他这个根本的问题还是有面对美国的学生。他讲这个道教是一种征服自然的科学精神,为了让美国学生能理解什么叫道,就要讲到外丹和内丹。外丹需要一些最基本的化学常识,需要应用的化学技术。所以冯先生他说,如果有人对中国科学史有兴趣,需要找到一些原著。关于征服自然的过程,如果我们一定要去细扣的,他说的这个征服自然的过程,这个“自然”跟之前那个“自然”是不一样的。
(2)学习到一定的程度就是致广大而尽精微是一种理想境界。广大与精微本身就有其内在的矛盾。不过,对于初学者来说,就只有从宏观联系去讲。所以,这是否是一本严肃的、有学术价值学术论著?真正的学术论著很少有论断的,关系的建立是谨慎的。但是不用格义的办法,不讲普遍联系,又是没法学习的,必须有为学入学出。
问题三:
孟子讲性善,基督教的圣经也是有十戒,让人行善,克己复礼的成份,所以,应该说哲学或者宗教哲学都是想通,相符的吗?
解答:
具体分析来说,肯定是不同的。不过,要从普遍联系来看,肯定也是有联系的。但问题是这样做是它在什么程度上是哲学,什么程度上又是非哲学。在这本书中,有讲到佛教与佛学的区别。只是泛泛而谈找普遍联系是可以的。不认识字的人能够信佛教,但是要研究佛学却不行,而研究佛学才能够体味到那种尽精微的趣味。
问题四:
自五四以来,儒学的思维在大陆形同虚设,虽然海外那些学惯中西的思想家们,喊出了中国社会现代化另类道路,走中西文化调和论,主张以传统儒学为本位,吸收西方现代性的合理思想,这样一个另类道路是儒学的第二次反省主己的思维方式,这种形式是让儒学变得更加“世界化”,还是儒学为了去融合而去融合?望心计兄明示。
解答:
这个问题就与外圣内王相似,归根结底是一个政治问题。从晚清时候的讲“中体西用”到后来的各种形形色色的思想。其实,这些并不是学术问题,而是意识形态的一种口号。学术问题是具体的,而这种口号是比较泛华的、宏大的、抽象的。
问题五:
中哲所要面对的挑战,或者从对手身上“辨认”自己,它的对手到底是“西方”,还是“现代”呢?是否可以理解为在这一领域中,东方思想跟西方思想的比例关系,并非想象中的1比1,而永远是某种有明显强弱的“黄金比例”?当然,我不认为在现代,中哲只是一种“补充”。我觉得,文本是必须依赖的,但我们不得不依赖的东西,不代表它很可靠,只是没有更好的选择罢了,其中可能有一个断裂的问题在里面,以及现代白话文本身的“西方性”。
解答:
历史上每个阶段,中哲面对的问题,大都是内部的问题,佛教是外来文化,但仍然是消解的。现在因为“中国哲学”、“国学”这样概念而引起的焦虑或争论,根本上其实传统与现代的撕裂,这是整个文化系统第一次真正面对外部的挑战。因为这样原因,所以用怎样的传统的概念去互相诠释,总有不能贴切的地方。这个这里很难拉开讲,但这是当下的中国哲学面对的根本问题。
活动结束:22:00。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