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思专题经典共读-活动记录》第四期

作者: 桓小白 | 来源:发表于2017-11-10 13:14 被阅读23次

    会议记录:

    哲思专题经典共读活动SE01EP04会议记录

    题目:《中国哲学简史·第四章》

    主讲:心技一体

    简介:心技一体,简书哲思专题副编。爱好中国传统文化,尤喜《诗经》、《周易》,每日以读宋元明书为功课。热衷分享读书感悟,愿与诸同好切磋进步。

    时间:2017年10月15日晚8点-10点

    形式:语音分享+主题讨论

    地点:哲思专题官方微信群

    主持人:六尘影

    记录人:桓络

    会议记录:

    20:00

    讲座开始。

    21:00

    讲座结束。

    主要内容:

    1.孔子和六经:

    在孔子讲述之前,六经均是先王的正典,作为政府的公文也是政府作为教化意义的存在。经过孔子的讲述之后,才变成了私人的教材。

    传统学术界有两派意见。一派认为六经都是孔子的著作,另一派认为孔子是春秋的注释者,是一个著是著作的著,第二个注释的意思,是礼乐的修订者,诗与书的编制者。但是冯友兰先生他提出呢,事实上,无论哪一经,孔子既不是著作者也不是注释者,甚至连编者也不是。

    2.孔子作为教育家:

    孔子作为一个思想家,他的思想传承是通过述而不作展开的。孔子通过解释六经将他自己的这个道德观讲解出来。

    3.正名、仁、义、忠、恕

    正名:为了让社会有一个良好的秩序,对社会当中的各种现象,予以它一个名实相符的解释。

    仁:仁是是孔子的最高的范畴,统摄上的他所有的思想。

    义:应该就是事情应该这么做,绝对命令

    忠:举例而立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孔子的精神修养发展过程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

    5.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西汉今文经学的特征就是把孔子说的地位是要做至高无上

    公元一世纪:至圣先师

    满清民国:至圣先师以下

    现代:第一位教师

    推荐给大家文献:

    《中国经学史十讲》《汉书.艺文志》

    21:05

    提问环节开始。

    21:30

    讨论环节。

    群友的主题留言:

    [if !supportLists]1.[endif]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深层意思是沉默是金吗?

    22:00

    活动结束。

    (以下是原文文字版,出于叙述方便有部分删减,有些音不知道对应的是什么字就以拼音代替了)

    这个星期天的晚上还有这么多朋友来签到,看到怎么确实挺感动,把时间提前到今天晚上本来应该是下周二晚上。主要因为下周呢,我要去参加一个会议,然后就不在家里。那就没有办法准备这个分享。改动的这个时间也是非常抱歉,一个人很感谢大家的支持。非常感谢大家,我们今天继续读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今天读第四章《孔子:第一位教师》。

    这一章的内容,很简单的。我前两年见过一个,人教版高中的语文教材里面有一个单元。其中讲孔子的《论语》。里面也引用了这个梁启超的文章,引用了冯友兰的文章,引用李泽厚先生的文章。讲得那大概都是这个意思就主要讲孔子的正名思想呀,孔子的仁的思想啊,易个思想呀等等。一般介绍孔子都是这么去介绍。作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一个符号式的人物。孔子和《论语》也是为大家熟知的,这些内容大家也是熟悉的。

    所以今天这个分享关于这个冯友兰先生他自己的那种中国哲学简史当中的内容。我就简单的把要点说一下,并不是很难理解。我主要讲一讲冯友兰先生之所以这么说的背景。还有关于冯友兰先生他那么讲,这个背景的延续。

    上一节呢,我们是一起读了第三章诸子的由来。里面冯友兰先生就有一个基本的观点啊,当然这个观点也是从汉书艺文志开始就有。经过清代的张学臣,还有民国的章太炎,他们这些学者的强化,就是说,古代只有私学没有官学,最早只有官学,六经呢,都是先王的正典。自从有了私人著述才有了思想家,各人的私人教师的专长不同,才有了各家的分类。基于这个原因呢,冯友兰先生才介绍孔子的时候,定下标题是私人教师,认为呢,他是第一位私人教师。

    也就是说在冯友兰先生看来。中国的这个私人教育或者说第一位思想家必须要从孔子开始。因为有了孔子才有了私学。孔子之前呢,从现有的文件上看书,不容易找到私学的。他之前的这个学术都是官学。六经呢,都是先王的正典。所以,这个图片我也贴到群里面了,但是可以看到第四章的一个结构。第一个问题,冯友兰先生讲的就是孔子和六经的关系,在孔子讲述之前,六经呢,都是先王的正典,作为政府的公文也是政府作为教化意义的存在。经过孔子的讲述之后,才变成了私人的教材。

    这个问题其实也是民国时候的热门话题,就是孔子与六经的关系到底如何。冯友兰先生在里面说的是很明确,孔子与六经的关系如何。传统学术界有两派意见。一派认为六经都是孔子的著作,另一派认为孔子是春秋的注释者,是一个著是著作的著,第二个注释的意思,是礼乐的修订者,诗与书的编制者。但是冯友兰先生他提出呢,事实上,无论哪一经,孔子既不是著作者也不是注释者,甚至连编者也不是。这些观点当然就是基于这个民国时候史学考证,基于那个时代的学术水平还是这么去说的。

    这是冯先生第一节要讲的那种。那第二节的这个标题叫做孔子作为教育家。那孔子既然不是六经的著作者,也不是六经的注释者,也没有编订过六经,他就是述而不作。那他述而不作,孔子作为一个思想家,他的思想传承是怎么来展开的呢?冯友兰先生就提出一个述的精神,以述为作的精神,并且被儒家学者传至永久,经书呢,代代相传,写成了无数的著述,凝结成十三经著书,对经书原文进行注解。

    其实熟悉冯友兰先生的人都知道冯友兰先生关于如何讲中国哲学有一个很著名的话题或者命题叫做照着讲和接着讲还有自己讲。他有这么几个提法,照着咱就是把古代的东西先讲清楚,接着讲就是你理解这个古人的精神,按着这个精神脉络,接续着这个古人的思想接着讲下来。有点像述而不作,里面就这个以述为作的精神,自己讲。就是认为自己能开出新的哲学的新面目。如何继承这个中国传统文化如何讲中国哲学,这是一个大问题,冯友兰先生这三个命题。过去几十年也被反复讨论过多次。

    但是以述为作的精神是怎么能够把这个新的思想搭建出来呢。冯友兰先生就说孔子给六经的解释是有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那孔子的道德观是偏于保守的,他想通过修订礼乐,要纠正一切偏离传统的标准和作法。这个要去找证据的话,在论语当中是狠多的。就是孔子虽然没有做六经也没有著述六经,还有编订过六经。但是呢,孔子通过解释六经将他自己的这个道德观呢,这讲解出来。这是冯友兰先生做认为的叫做以述为作的精神。

    在这个孔子以述为作的精神的指导下孔子究竟是讲解的怎样的思想。冯友兰先生着重挑选了四个话题就证明仁义忠恕知命。我自己就是自作主张,对它做一个划分。把那个正名仁义忠恕,看作是一个部分。这个呢,这个去读中学的语文课本指。里面那他也会这么去讲,就说正名是什么意思,正名啊是为了让社会有一个良好的秩序。这个良好秩序的前提就是对社会当中的各种现象,予以它一个名实相符的解释。

    然后说仁义。仁是是孔子的最高的范畴,统摄上的他所有的思想。关于仁的这些事呢,孔子有每一次解释又不都是相同的,不是特别好把握。义是什么呢,冯友兰先生解释,这个大家可以注意这第四节。冯先生解释说就是义就是应该就是事情应该这么做就要义。冯先生的解释说他是绝对的命令,社会中,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应该做的事必须为做而做,因为做这些事在道德上是对的。如果做些事,只是出于非道德的考虑,即使做了应该做的是这种行为也不是义的行为。真正爱人的人是能够履行社会义务的。可是这个绝对命令,其实是从康德的意见来的。

    我之前已经反复提醒冯友兰先生讲中国哲学简史他这个对象的是美国的学生。他要把这个问题转化成美国人能够理解的问题去讲。那就从社会的角度,因为这是一个现在社会是权责社会。从权利和义务的角度去讲,从每个人道德规范这种规定性的角度去讲。说什么样子这个东西是义以这个为基础,然后再来解释。他这种解释固然就是让我们现代人能够更快的,好像更形象的,能够去感受孔子讲的仁和义是怎样一种理念。但是是不是孔子讲仁义的本意,或者说他所有的应用是不是这样。那就难说,可以在再探讨。

    作为冯友兰先生,他那么去讲就是用现代社会的这种容易观念。去解释孔子仁义的。那样一个讲法的展开,接下来的芬兰先生又讲了一个话题中的忠恕。综述这个话题,就是论语里仁篇当中一段很著名。

    这段话就是孔子说的吾道一以贯之啊,这个话就是说,在古代就是被大家反复引用。有一个很著名的俗语和一贯道。那一贯道就是从这句话里面来的。说的对象呢,就是曾子。曾子出来之后没人就问他说这个夫子说的吾道一以贯之,究竟是什么意思。曾子就说夫子之道,忠恕一这个话自古就有无数的解释。没有人说这个曾子到底是不是理解了孔子,这就很难说,孔子明明说的是一以贯之,是一个东西。为什么这被曾子一说出来就成两个东西了呢,当然这个好多人呀,就主要宋明时候的儒者就说这是一体两面。

    历史上的这是考据,我们就是先放开不谈。现在人用来解释它,就这个语言就简单得多就说这个孔子的仁。曾子解释说,忠恕呢,忠是从积极的方面去说的几欲立而立人。恕是从这个消极的方面去说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现在都是这么讲。这个就是作为普及。合作与学术研究的区别做学术研究的人呢,这就要去想怎么解释究竟是不是合适。作为普及呢,就是把这个意思我把他讲得比较有自洽,比较连贯。

    冯友兰先生的是借着正名是讲社会秩序。仁义是讲现在社会当中这个道德伦理的前提,就是讲这个绝对命令。接着那个根基呢,他当然讲忠恕还是成功之中比较普遍的讲法。如何处理好这个社会这个道德的问题,就是忠是举例而立,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了讲清说这个问题很现实呢,还援引了大学里面内容。那大学里面的,已经用了这个诗经说事乐之君子名致富。大学介绍说,肖明之所浩浩,知名之所物质,此之为名之父母,就说事事为别人考虑吧,这就是内容。

    以这个说所以上无疑是下所悟一下,无疑是上锁无以前估计先后所谓何物,以潜。等等就是这个知道大学里面讲的也是一大段。他总的意思就是从自己出发,来找到一个普遍的。作为这个道德伦理的一个原则这个呢,因为他这么的讲具有普适性。容易让中国思想跟这个西方的公共道德和公民道德。可以很容易把它连接。在这个世界上将儒家的文化都是这么讲。把这个将成什么现代农业的经济规则呀,等等。我想这是大家都熟悉也不用再多说了。

    冯友兰先生在新原人有一个人生四境界的问题。之前呢,我也跟大家谈到。他不一定在每一本书里面都把自己的事情节再重新再讲一遍。但是他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他就是有潜在的有这个四境界的区分在里面。比如介绍了他这个第六小节。讲孔子的知命。讲这个问题,跟之前的三个问题跟这个证明仁义忠恕那就是不一样。之前的那三个问题用冯友兰的话说,众人做自己所当作的,这时道德本身的要求,而不是由于道德要求之外的任何考虑。这个接近于他所说的这道德境界,而道德境界之上呢,还有一个天地境界。

    所以当冯友兰先生讲知命这一节的时候。他就近似于他心里面肯定就是就要讲这个天地境界的问题,知命当然就是古人所说的这天命或者叫轻易。这个意思这个概念是从这个诗经里面来的,尚书里面也有。就是讲这个由天命,因为天命的流转。所以有了革命,然后才会出征,因为这个天命的转变,世界上这个就种种改变。所以呢,冯友兰先生就说命的含义是宇宙间一切存在的条件和一切运动的力量。孔子呢,要在这个周的知命快要衰竭的时候,弘扬这个周的文化。

    他就要讲这个东西是不是合乎天命,那这个论语里面就有很多关于这个天的记载。冯友兰先生认为这个部分可能就跟他说所讲的天地境界只能接受。所以讲这个知命虽然是一个论语当中的一个命题,但是这个命题要展开。就是他之后要讲的,孔子的精神修养。这个精神修养是推往孔子的心灵修养。要跟着两件那样连起来一块看。

    整个这两节呢,作为原点上的一个依据。他找到了一段就是论语为正当中那段。大家都熟悉的画,作为一个提纲,一段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冯友兰先生很看重这段话啊,当然这个,中国古代的思想家都看重这段话。讲的是一个人精神修养的发展过程或者是心灵需要一个过程,那知命的那一段当中,冯友兰先生说,孔子生活在社会政治大动乱的年代。但是他竭尽全力,那就改革世界,周游各地上苏格拉底那样逢人必谈。他的一切努力都是枉费,但他从不起来知道不会成功,还要继续努力。

    这个就是他对天命了一个回应,他知道自己这个做这件事情可能是就是不会做成功,但是还要继续去做。

    这个就是他对天命了一个回应,他知道自己做这件事情可能是就是不会做成功,但是还要继续去做。为什么呢,冯友兰先生说,因为做这些事的价值在于做的本身之内啊,不在于外在的结果之内。这两句话,其实就是庄子天下篇里面讲的内圣外王之道。后来呢,宋明理学这个发展。把内圣里面就是强调。为什么人要做哪些事是对的,哪些是错的,那个对错的那个价值都只是就是在讲你做的本身之内,在将你的动机本身是怎样,而外在的结果呢就另说。好像内圣外王,两者之间的距离就越来越大,一般认为宋明理学就是讲内圣的层面,讲得更多。

    当然的冯友兰先生在这里他讲这个重点不是在这儿。他讲这个知天命的重点,就是说儒家的思想。有从这个道德境界上升到天地境界的可能性。如冯友兰先生的第七节。孔子的心灵修养当中说呢,四十不惑,是说这时候已经成为了智者。因为就是论语里面还说过他智者不惑,说,孔子一生到此为止,也许认识到道德价值。但是到了五六十他就认识到天命。能够顺乎天命,换句话说,他到这时候就认识到超道的价值。这个在之前的序言给大家讲过就是冯友兰先生之所以认为哲学有宗教,同样的地方。

    就在于能够提供一种更高的价值。这种更高的价值,冯友兰先生就说是超道德的价值,这个就是五十六十知天命之后的这样一个更高价值的发现。他还是以苏格拉底做对比,因为主要和美国的学生来解释,这是苏格拉底认为他是受了神的命令指派来唤醒希腊人。孔子同样认为他接触了神的使命,所以孔子在做他所做的事的时候深信他是在执行天的命令受到天的支持,他所认识到的价值也就高于道德价值,是冯友兰先生他所理解的超道德的价值或者更高的价值。

    其实也就是新原人当中说的天地境界。但是道家也有他们的那个超道德价值,他们的天地境界。冯友兰先生说,这个跟孔子体验到的这个是不同的。道家呢,是完全抛弃了有理以及目的的天的观念,对于追求的是整体达到神秘的合一。所以呢道家所认识的超道德价值,你人伦更远,这个道家呢这个人伦日用更近。但是你不能因为这个人是否关注这个人伦日用你就说它就有。超道德价值或者没有,这是不可以的。比如说道家,在这个庄子当中经常嘲笑孔子说他局限于道德。

    冯友兰先生就说这个是错的,孔子绝对不是局限道德。只不过孔子的那个超道德那一面也是不予理解,这是冯友兰先生他自己一直所追求的。叫做这个其高明到中庸。这段内容呢,其实可以去看冯友兰先生的第十九章。第十九章,魏晋玄学讲的新道家,重新解释孔子:新道家,尽管是道家。但是却认为孔子甚至比老子庄子更伟大,因为按照我们目前这个计划是就绝对不可能一起读到第十九章了。所以提前先把这个了解一下跟这个内容也有关联。冯友兰先生引用了世说新语当中一段话。这个就是王弼和裴徽之间的一段对答。徽问曰:“夫无者,诚万物之所资,圣人莫肯致言,而老子申之无已,何邪?”弼曰:“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训,故言必及有。”在冯友兰先生他看来呢,就说这个等于智者不言,言者不知的意思。

    就说孔子知道这个,无是万物之所资。但是因为这个东西,老子本身也说了么,你讲出来它就不是那个东西。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所以呢,孔子他就不讲无的一面,他只想人伦日用。但是他讲得人伦日用本身这个无的境界就在其中。这是魏晋玄学。冯友兰先生是他称的新道家,只是他们的一个理论的特点,可以跟冯友兰先生这里讲的孔子的超道德的境界,虽然在讲人伦日用,但是却有超道德境界,可以对照起来看。

    在最后一个小节,冯友兰先生就是要回答一个在民国时候非常敏感,非常尖锐,这样一个问题的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这个问题一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都是很敏感很尖锐的。只是现在,这个国学的复兴唤醒了好多人,这种共同的记忆,集体记忆,好像觉得这个孔子的地位就是那么崇高,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是在过去一个世纪就是关于孔子的地运究竟是怎么样呢,那个真的就是几起几落,永远也说不清楚。

    我们就看这个冯友兰先生他的这个一家之言。冯友兰先生说,孔子本来就是一位普通教师。他不过是许多教师中的一个教师,但是我首先就是对冯先生的这个想法表示疑惑。因为这一节的名字叫第一位教师,那怎么又成了许多教师中的一个教师。首先,这个第一位就是这个开创意义,作为这个私学的这个文献的传承意义就是不同于普通的教师。本来就不是普通教师,当然这是就是我的一个疑惑。

    冯先生接着说到了公元前二世纪,公元前221年是秦国建立秦国,没有多少年就垮掉了。进入了汉代,然后到了文帝景帝的时候,不断的搜求这个先秦儒家典籍,儒家思想慢慢的开始抬头。到了武帝的时候,这个私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冯友兰先生所说的这个公元前二世纪他的地位更加提高说的就是这个阶段。其实用我们这个学术史的话语去说,这个就是汉代西汉今文经学他们的特征。西汉今文经学的特征就是把孔子说的地位是要做至高无上。

    认为孔子的地位呢,比现实中的王还高。说孔子呢,是人群当中活着的神。认为这位神知道他之后有一个汉朝。如果认为儒家是一个宗教的话,在汉朝的中盐。儒家的确是可以叫做宗教的。冯友兰先生说这种神话可以说是孔子光荣的顶点,就说今文经学的人认为这个儒家里孔子是教主,孔子是神不是人,这个其实满清的今文经学的父亲康有为,他还是这么认为呢,只是作为经文经学的一个特点,这么存在,但是今文经学在汉中夜慢慢的就没有那么显赫受到了这个东汉古文经学的挑战。

    这就是所说的公元一世纪初就已经有比较带有理性主义特色的儒家的人,就是古文经学开始占上风,从此以后就不再认为孔子是神了。但是他作为至圣先师的地位仍然极高。直到十九世纪末,孔子受天命危亡的说法固然又短暂的复活,这就是说经文经学的复兴。这是晚清时期。但是不久之后随着民国的鉴定它的声望有逐渐下降的至圣先师以下。因为在民国时候讲经文经学的人,他们在政治上。这现在看来一般都认为是比较反动,所以那些人就受到了猛烈的抨击。尽管是在抨击那些人,在抨击康有为等人为代表的一些当时的思想家。但是随着孔子的地位也都也降了下来。

    最后冯友兰先生的结论是,在现在,就是在他那个年代四十年。大多数中国人会认为他本来是一位教师,确实是一位伟大的教师,但不是唯一的教师。这个我只能就说是,冯友兰先生的一家之言,他这么讲不能说他是错了。但是就是说看你怎么去理解孔子,它代表了你的立场。中国古代史中有一个站着儒学立场上的人,始终认为汉代的人传经呢,是作为经师,只是传达了经文。没有把那个性命之理传了下来,你这个把孔子长成教师。是不是也在这方面就是性命之学方面缺失呢。

    但是这个方面不好讲,就作为一个问题,先放在这儿,以后有机会我们在再讨论。今天的我重点向上分享的一个话题,就是在介绍冯友兰先生他这个这一章的思想之后。我想提出就是随着考古的发展,随着我们对古代文献整理的进步,有很多观念的也在不断的在改变,首先,我们认识孔子的思想基本是从论语来,但是论语它本身的就有很多问题。

    十三经著述里面的那个论语的版本,基本上就是我们现在都通行本的论语的。基本的通行本的论语呢,当然就不是说历史上论语的本来面目,论语是怎么出现的这个就说不清楚。我在里面贴的这段资料是注意朱维铮先生在中国经学史十讲里面讲的一段话。他一个很长的论述大家感兴趣可以去看。他的结论就是龙与是在文帝景帝的时候,突然街机了,是为了适应汉代需要弘扬儒学的需要。他找了很多比较重要的证据,比如认为孟子和荀祖曾经多次提到了孔子说的话。但是却从来没有提到过,还是世上还有论语这么一本书,所以是汉代形成的。

    汉代的论语呢,因为这个之后讲解他们的人所处的地域不同,文化也不同,所以,分这个鲁论语、齐论语,还有一部古论语。古论语就是孔子当中发掘的是这个汉代在扩大他的宫殿。把孔子的旧宅的墙里面找到的论语认为这是古论语。按说古论语浴室先秦哪可以证明这个容易在秦之前就有。但是近代以来,认为这批整个这一批孔壁当中的资料都不能够真的证明他们是先秦文献。

    我们今天的经本论语基本上是由正玄,按他的最后做这个总结和订本。在正玄之后,当然也有改动的,改动就已经不大。那朱先生说。从孔子到正玄,怎么也得有六百年,是中间反复在历史上空白和混乱交替出现。学派纠葛和政治干预相互作用不少疑团有待澄清。而且他认为说这个过程就是材料的真实性退化的过程,整座越改变越失真。

    在正玄做了这个论语的定本,之后原来的那三家论,鲁论齐论古论就失传了,但是汉代呢,因为汉学很发达,他们做了好多集,又去找了零零星星的材料里面去找这三家论语呢。这些材料经过了汇编,然后把它们会变成这个叫集。通过集让他们就对比他们找的一些资料。比如说这个我们经本也是跟古论语接近的一段话。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就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就是老天他什么都没有说。但四时呢,就能够按照次序能够变化,就这么样,所以天不用说什么。

    这是讲孔子的天道宽的一段很重要的话,也很像这个老子说圣人行不言之教。但是鲁论语里面这个天字不是天字,这夫字成了一个发语词,就跟不存在在就说要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和我说话有又有什么用呢,我说与不说四时都是那么去变化,百物就是这么生长的。我就可以就说话或者不说话都没有关系,这个一个字一变,它就完全变了。

    之前的那个例子,如果这个对孔子基本思想的动摇了,还不算巨大,那么这个例子就动摇就更加巨大。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个金论,要是古论语当中的一段话,叫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就说让我在多活一些时间,然后五十岁开始这个学习周易,就可以没有大过。这个就是用来证明孔子和周易关系。因为古代人称这个三十立或者到四十立。认为这个夫妻。周文王周公到孔子这是三个全是周易的三个最重要的阶段,这个文件的源头就在这里。

    但是在鲁论语里面那个周易的意思,它变成了这个易。这是第二段这个话。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易》。学就变成那个泛指,也不知道在学什么。那民国时候的这个疑古学派,他们就提出来,孔子跟周易没有任何关系,古代你讲三十米。孔子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对周易的注释,这个就不存在了,也就是冯友兰先生,的这个。孔子没有著作过周易也没有注释过猪一样,没有编订过,这不光是周易了,是整个六经。冯友兰先生均认为孔子和六经没有任何关系,显然也是受到民国遗骨学派的影响。那好多人就提出来说这个版本证明鲁论语里面就说这个意思就不对。

    可以和论语里面那一节对照来看。一般认为,这个古论语的发现就是司马迁那个时代。就是发现内皮鼓书跟司马迁大致就是统一时代。孔子时间里面说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纬编三绝都是一个成语了,孔子读易,读的穿这个逐渐的那个牛皮都断了三次。就算还是个读易读的很用功,然后又做了十天易传。那现在这个民国时候一并认为,包括《史记》里面这段话也是以讹传讹认为司马迁的记载是不对的。

    其实从宋代欧阳修一童子问开始怀疑孔子做了系词之后,孔子究竟有没有做全部易转。就始终是一个问题。但是古人大致什么相信。端详三年这三转中还是工作的系词以后可能有这个插入的部分。但是在民国这种学风的影响下就把孔子和周易之间的关系完全切开了。

    但是这个考古学一直在进步。在1973年年底,那湖南的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就出土了一批帛书周易,你们记住这个。他就有这个六篇。耕地转比较相似的著作,里面有系词,还有一些我们之前没有见过。但是现在呢,就把这个都统称为帛书周易吧,这帛书周易里面有一篇呢,就是就要篇。这里面的提到: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这个原文是很长的,没有全都放上了,而且里面有好多字的行并不是这个通行字,试读也是有困难的。

    我们群里面兄台,名字叫先迷后得主是帛书研究的专家。对这个帛书有问题感兴趣可以去问他。里面有这个记载就跟论语里边那段话和顾伦宇的话和司马迁的话很接近。就说,孔子是晚上读易的非常用功,那帛书周易的下文就子贡他就提出来了,说老师,你年轻的时候不是告诉我们,只有那些智慧比较短浅的人才去喜欢,不是卜诗么,为什么现在你的喜欢卜诗呢?下面还有段话,子曰:《易》,我后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而。孔子学业,主要学的是易当中的得。随着这些出土文献的发现,这个古代的文献不是成语一人一时之守,你不能说是一篇文章,比如说系词啊,那么长,里面有几句,你发现可能是有汉代的思想,然后你就说这是汉代人做的那肯定不是那样,他跟老子一样必然有一部分是出于孔子后面又不断的有掺入孔子后学的思想。只不过有一些特别关键的问题,比如说这个易转文言传里面有好多子曰吗,其实里面有好多这个子曰,究竟这个子曰是不是孔子呢,随着现在出土文献的增多呢,大家普遍现在慢慢有又认为这个就是孔子,认为民国省得学生还是疑古疑的太猛好多还是在证据不充分的情况下就把孔子跟六经的关系否认掉。

    这是我提供了一个辅助的材料,不是说是要证明冯友兰先生讲的不对。那不是那个意思,只是说民国时候的学风就是那样,它这个每个时代的学术风气,都有它各自的时代,每一个人呢,都是时代当中的人。我提出这个孔子与六经的关系。当然这个理论呢,也是就是冯友兰性是他的根基,他认为孔子呢,而这六经就是先王政典。孔子和六经没有关系,孔子就是一个教师,他就是来传经。这个就如果反驳了他这个根基呢,是不是冯友兰先生的观点随之要修正呢?大家可以去思考。

    今天关于第四章的部分就先分享到这里,有问题大家可以再讨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哲思专题经典共读-活动记录》第四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vdbm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