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与左宗棠之二【512】2023-10-29(2)
二、曾左之谊
咸丰四年(1854)年二月,曾国藩率已练成的湘军水陆兵勇各十营五千人,雄心勃勃地进行所谓的“东征”,发布了著名的《讨粤匪檄》。然而,这次“东征”出师起初并不顺利。当他驻军从衡阳移到长沙时,太平天国西征军石祥祯部就已经占领岳州、湘阴、宁乡等地,兵锋直逼长沙。曾国藩派军进攻宁乡,损兵折将,大败而归,初战败绩。曾国藩派军进 攻岳州(即岳阳),适逢太平军湖北援军至。湘军水陆营均伤亡惨重,逃回长沙。曾国藩随后抵达长沙,以保全省城。由于出征以来连连受挫,官兵胆战心惊,士气低落,“人自以为必败”“闻吹角及火光,皆自惊”,惶惶不可终日。 此时靖港民团前来报告说,靖港的太平军人数较少而且没有防备,“可驱而走也”,并称已经搭好浮桥,愿意为湘军助攻。于是,曾国藩决定对 靖港太平军实施反攻,4月28日曾国藩亲率大小战船40只、陆师800人从湘江边的白沙洲奔袭靖港,妄图侥幸取胜。但是,太平军已作好战斗准备,加上天时不利——风速过快,湘军战船无法在靖港停泊,只得停靠在靖港对岸之铜官渚。太平军顺风势 采取火攻,焚毁湘军水师战船10余只。曾国藩惊悉水师惨败,急派陆师分三路进攻靖港,企图挽回败局。然“陆勇见水勇失利,心怀疑怯”,亦溃散而逃,“争浮桥,桥以门扉、床板,人多桥坏,死者百余人”。曾国藩见士卒反奔,亲自仗剑督阵,并竖令旗于岸边,上书“过旗者斩”。可是湘军兵败如山倒,士卒都从旗边上绕道而 逃跑。曾国藩气得又羞又愤,想一死了之,决定跳水自杀。幕僚陈士杰、李元度见他支开随从,神情有异,遂指使章寿麟悄悄跟在他后面,以备不虞。曾国藩至铜官渚,章寿麟见他跳水寻死,急忙下水抢救,将其背负船上,与陈、李一起劝回大营。曾国藩领着残兵败将回到长沙,但长沙守军未曾开门,曾氏和部下就在湘江边上停船暂息一晚。他悲观到了极点,甚至密令弟弟曾国葆买来棺材,准备再次自杀以谢丧师败北之罪。
时任湖南巡抚骆秉章幕僚的左宗棠第二天一早,出长沙城来到湘江边曾大帅的船上,见到曾氏气息微弱,身上的薄单衣还沾染着昨天的泥沙痕迹。左宗棠给他一通责骂,意思是刚起兵事,胜败乃兵家常事,兵败就自杀,太不合道义。一番言语使曾国藩如醍醐灌顶,思路一下子理清醒了,再加上塔齐布在湘潭取得大捷,顿觉信心倍增,重整湘军再度出击。左宗棠在曾氏最低潮的时候帮助梳理,给与了精神支持,这种特殊时刻的情谊最能给人温暖。
咸丰八年(1858)六月初夏,曾国藩为父丁忧一年半后再度出山,思想也发生重大改变,其一改往日法家作风,糅合老庄之道,顿悟顺天自然法则,多以柔克刚之法,比起过去更圆融、变通,做到了内圆外方,克己容人的化境。曾氏特去拜访了左氏,并请其代为书写一幅楹联“敬胜怠,义胜欲;知其雄,守其雌”,左氏很是高兴的答应,两人详谈甚欢,交情可谓桃花潭水。
左宗棠因为与樊燮争吵并辱骂的传闻上报到了咸丰皇帝龙案之上,朝廷于是命令湖广总督官文、湖北正考官钱宝青核查审办。不得已,左宗棠避走湖南,投奔好友途中,来到曾国藩在安徽宿松大营。曾氏高规格接待,并在当天日记:“未正,左季高、李次青二公到,畅谈至二更尽。”曾氏对于左氏,仍然于前一样,并没有受到左氏被朝廷调查而拒之门外,可见曾左二人的私情相交是得到肯定的。此后左宗棠在曾氏幕府中短暂住下,曾氏公务再忙,都要抽出一点时间来看望左氏,并令部下每日好酒好菜伺候,这一住,时间长达二十三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