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
我已经有两天没有写文章了,班委还特意到简书发信息提醒我。写作营还有几天就结束了,我保持每天一篇千字文章,难道要打破这个记录吗?不要,好不容易坚持了这些天,怎么可以毁掉它呢!我要再努力一把至少坚持到写作营结束!
我选择了写作这条艰辛的道路,就没有退缩的理由,只是我还没做到真正的“舍与得”!
世人皆知有舍才有得,但真正能做到的只有少数人。许多人以“得”衡量“舍”,“舍”什么,“舍”多少,“舍”是否值得,这都是我们需要衡量的东西。因为需要思考这些才让我们“舍”得糊涂,“舍”得拖泥带水,“舍”了真。
那我该怎么做,才是真的达到“舍与得”这种境界呢?
“舍”是摒弃,而不是放弃。
前段时间,我读了《曾国藩传》,发现他即是一个平凡的读书人,也是伟大的政治家。从平凡到伟大,他是怎么做到的?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曾国藩年轻的时候跟同年人相比不仅平凡还很笨,但最后在这些人里面没有一个人的丰功伟绩能超越他。
从科考到官途,曾国藩的一生从未改变过的是他的人生目标——学做圣人!刚步入翰林院,他不过是出生乡野的粗鄙之人,与圣人之间有着不可跨越的鸿沟,但万万没想到他居然做到了!
曾国藩自知自己的见识与学识都不如别人,品性德行也不如别人,所以他的一生无时无刻不在反省自己和纠正错误。曾国藩年轻的时候也容易冲动犯错,比如在初到京城的几年里,他常与人发生冲突。
有一次,因为意见不合,曾国藩与同乡郑小珊吵了起来,还辱骂了对方,因此差一点两人就打了起来。但等到曾国藩回家冷静地反省自己的行为后,为自己的冲动感到十分后悔。于是他立马去找郑小珊道歉。郑小珊非常感动,本来这不是曾国藩一个人的错,但他却主动来道歉了。因此他们不仅冰释前嫌,还成为很好的朋友。
曾国藩一生对自己的反省从未松懈过,他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行为品性,只为与“圣人”更进一步。他的成长过程就像一棵树,不断摒弃多余的分枝,才能成为一棵笔直健康的大树。而曾国藩摒弃的是自己不足与缺陷,才能成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这就是他的“舍”与“得”。
“舍”是选择,也是为了更好的选择!
还记得2018年那场激烈的《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吗?那场比赛的冠军最终落在了一位普普通通的外卖小哥——雷海为身上。而他背后的故事更值得学习。
雷海为虽然只是个普通外卖小哥,但从小喜欢诗词,为了能读诗,他跑去书房把诗词背下来,回家再默写,就这样他积累了八百多首诗词。
即使在繁忙的工作间隙中他也会读古诗词;别人在看直播打游戏,他还在读诗词。他对诗词的热爱无人能比,他在诗词比拼上当然也无人能比。
正如董卿所说的:“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
在工作以外的时间里雷海为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诗词,即使这份努力与他的职业毫不相干,甚至毫无帮助,他依然选择日复一日地坚持。在成名之前,他人不理解雷海;成名以后,别人佩服他的毅力与坚持。他的这份成就实至名归的。
我们常说“工作8小时以外的选择,决定你未来的高度”。雷海为的对诗词的热爱与坚持,让他牢牢地把握住《中国诗词大会》决胜之地。在夺冠以后,更多的工作机会和更好的工作待遇接踵而来。雷海为的成功不是一朝一夕,一旦成功便能登上他人无法触及的巅峰。雷海为的选择给自己带来了更好的选择,这也是他的“舍”与“得”。
我们在衡量“舍”与“得”的时候,根本不用放在一个天平上,因为“舍”与“得”不是成正比的,但没有“舍”就没有“得”。
我希望自己像雷海为一样坚持在写作的路上努力奋斗,又像曾国藩一样果断地摒弃自己不足与缺陷,等机会来临时便可牢牢地抓住它!
“舍”或许很容易,但要“舍”得正确,“舍”得清楚。“得”不到的时候不要着急,不要迷惘,机会就在某个隐形的角落。
齐帆齐第2期28天(21)篇1512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