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7/1000
人都有各种习惯,走路有走路的习惯,吃饭有吃饭的习惯,学习工作、说话办事都有其自己的风格及对应的习惯。
一个人70%以上的行为,都是由习惯所完成的。换一句话来说,在日常的生活中,顶多只有30%的行为,是通过大脑有意识的思考,来选择和实现的。
再来说动物,以身边的宠物猫宠物狗为例。我们会发现,无论是吃饭、喝水、走路的姿势,或者是和主人亲昵的小动作,它们都有着各自的习惯。那么,习惯的本质是什么呢?它是如何形成的,又能否被改变和消除呢?
这一点呢,先得知道习惯的本质是什么?以及本质所造成的影响。
要了解习惯的本质,我们先关注下每天都要做的事情,走路。很多朋友可能会想,走路有什么好关注的,我天天都走,走了大半辈子了。
其实,我们不要小瞧走路这一个动作,虽然它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平时我们根本感觉不到,但也是通过我们小时候的努力慢慢学习得来的。也正是因为如此,才更加值得关注。
先我们看看小孩子是怎么走路的。小孩子在身体足够强壮以后, 就会尝试着走路这一动作的学习。刚开始的时候由于不熟悉,腿都没有办法迈开,只能通过扶着床的边沿或者父母的手来一点点的往前蹭。当有了一些经验以后,就会渐渐脱离床等辅助工具,开始独立行走。
虽然刚开始的时候会比较慢,但随着不断模仿大人的动作及锻炼,走路这一动作也就慢慢的被我们所熟悉、所掌握。
由于我们不断的应用这一技能,慢慢的就越来越精通,最后变成了身体的一部分:我们不再需要刻意控制身体,就能够很自然的完成走路这一动作。
其实,这是因为摆动手臂,迈开步子,保持平衡等等动作,都被我们大脑编辑成为了组块,能够自动处理。这种自动化的行为,叫惯常行为,这里的惯是习惯的惯,常是经常的常。
其实,从走路这一最开始复杂,到后来简单得让我们感知不到的过程来看,大脑把行为“组块化”的意义有三点。
其一,是让大脑可以更加的省力,能够减小自身的体积,让头部更小。这样在出生时才会更加的容易,增大存活的几率。
其二,降低能耗。即使大脑已经尽自己的最大可能去节省能量,也还是要消耗大约人体总能量的30%左右。可想而知,若是大脑没有组块这一功能,什么事情都需要经过大脑的判断协调,那能耗都得上天。想想我们的祖先,一直都在温饱线上挣扎,若还不想办法降低能量的消耗,生存势必会更加的艰难。
最后也就是最重要的,大脑的组块化行为,让我们不再去思考一些基本的行为和行动,能够节省出更多的脑力,去做创造性的工作。
想想我们很多人,甚至包括我自己,很多时候去做一件计划好的事情都很费劲。若是我们连吃饭、走路都需要动用宝贵意志力,那结果可想而知。人们基本什么都干不了,只能每天为生计奔波,争取多摄入些能量,并尽可能的减少能量的摄入。
所以,不要光看到自己的坏习惯,只想着这些习惯对生活造成了多么不好的影响。我们也有很多好习惯,来保证自己的生活能正常进行下去。也正是因为组块化的这个特性,才让我们的精神能够从身边繁杂的琐碎中解脱出来,去学习,去创造适合自己的外部环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