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仅凭声音你会喜欢上一个人吗?
外貌身材常被当做一个人魅力的来源,其实人还有一种更大的魅力,来自声音。
外貌身材的魅力一眼便知,但往往留于表面,甚至在心里会暗暗提醒自己:人不可貌相。潜意识里我们对貌美的男女会有一种怀疑:美则美矣,未必有灵魂。
但声音给人的感受却是直达内心的,尤其听到未曾谋面的人的声音,如果声音恰好和自己想象中的一样,那么内心是会泛起波澜的。
声音的魅力,在没有见面的情况下,被放大到无限大,你会根据声音猜测:这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大学时代学校给我们每人发了一个耳机式的收音机,一到晚上熄灯后,我们就各自戴着耳机躺在床上听广播。
那时候有一档我们整个宿舍都爱听的节目叫做“心灵有约”,那位男主持人富有磁性的声音,把我们的耳朵牢牢吸在了耳机上。
黑暗里,一切都隐去了,只有浑厚有磁性的声音回荡在耳边,广播将声音的魅力放大到无限大。听着这样的声音,我们会想:“声音背后会是一个怎样的人?”
越是看不到,越感觉神秘,越觉得神秘,越想知道,声音带来的神秘感又构成了一重魅力。声音,为想象铺设了一个舞台,因为没有限制,尽可以展开丰富联想。
如今的人更喜欢直观的视觉享受,陶醉在美的图片影像里,比起纯粹的声音享受,少了一点想象的余地,少了一点美的回味。
声音和文字很相似,都给人无限遐想的空间,带着一份神秘的魅力,所以看书和听广播比看视频带给人的快乐更持久,更值得想象和回味。
其实见了未必如想象中那样美好,可能反而会破坏想象中的美好。所以,我以为保留这种魅力的最好方式就是不看,让自己留在想象里。
譬如一些听众见面会,再有文友联谊会,还是不要参加的好,免得毁坏了心中美好的想象。那么有人会说:这不是自欺欺人吗?凭着想象喜欢谁的节目或作品?
声音难道不是真相的一部分吗?喜欢一个人的声音就继续听他的声音,喜欢一个人的文字就继续读他的文章,非要什么真相呢?难道只有打破想象才叫真相吗?
读亦舒,读安妮.宝贝,我喜欢文字里的作家,但是看到照片却让我有些失望。原来不是每个作家都有着一张让人喜欢的脸。
同样,一个主播的声音很好听,一个歌手的声音动听,不一定他的长相就俊美。
读研时,有一天我们学院编辑部同学在办公楼里开会校稿,清一色.娘.子.军,来自学校各个院系。我们开会的办公室旁边紧邻着大礼堂,里面正在彩排节目。
正当我们安静校稿时,礼堂里传来一阵歌声,那声音高亢嘹亮,好像从高高的山巅传来,让人乍听之下似乎看到了山下无限风景,一时感觉心胸开阔,无比舒畅。
“声音真好听!”我们异口同声地惊叹,继而好奇心被勾起:“ 这是谁唱的?看看去!”女孩子们的好奇心总是难以按捺。
“不用看了,”来自音乐学院的美女编辑慢条斯理地说道,“那是我们学院的男生,我见过,一个胖子,并不帅。”
“哦——”我们刚刚燃起的好奇心一下被浇灭了。不知道该感激这美女让我们早点知道真相,还是该埋怨她几句话就破坏了我们美好的想象。
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喜欢他的文字就读他的文字,喜欢他的声音就听他的声音,保留一点点想象最好了。
外貌的美与丑取决于五官的比例,多一份少一份都看得见,但是声音的魅力如何形成?对我来说至今还是一个谜。要怎样的巧合,才能造就那样一种特别的声音?
好听的声音天然具有一种节奏感,不用配乐就有歌曲的效果,听一个声音好听的人讲话,是一种享受。
中学时,我们班有个女生声音很好听,读起课文来好像溪水在山间流淌,与山石碰撞发出的泠泠声,又像清晨的小鸟在枝头发出的啼鸣,清脆,婉转,悠扬。每次她站起来读课文,我们都竖起耳朵来听,听完还陶醉其中,意犹未尽。
那样清脆的声音后来又听到了,读研时的好友波波就长了一副婴孩一样清脆的嗓音,只听声音还以为是一个五六岁孩子的声音。据说,她有次接电话,对方问她:“你家里没大人在吗?让大人接下电话。”让人啼笑皆非。
我一直遗憾自己没有那样一副清脆的声音,当别的小女孩用清脆的童音唱着“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的花朵真鲜艳”时,我的声音却像个成熟的大人,只能唱唱流行歌曲。
昨天和一个未曾谋面的朋友说点事,打字不方便就发了两句语音,结果他有点不好意思地问我:“你广播专业出身吗?声音挺好听的。”我嘴里说着“过奖了”,心里却是美滋滋的,算是弥补当年不能唱童歌的缺憾了。
声音不单单是好听不好听,还有情感渗透在其中。虽然我们的亲人、爱人没有歌星那样好听的声音,但因为是自己想念的人,听起来又有着别样的魅力。
声音,来自胸腔深处,穿越身体发出来,似乎带着那人的体温,听到的一瞬就让人醉了。
大学时,公用电话亭旁总是排着长长的队伍,很多人要排一个晚上才能打一个电话。
也许电话打过去也没什么事,三两分钟就挂了,但就是要打过去,只为听一听自己想念的声音。
2022-5-12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