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讲的是《认知天性》第四章第五节的内容了:这些“良性干扰”能提升学习效果。
这里所说的“良性干扰”与我们前面提到“合意困难”的概念可以说是如出一辙。作者提到,给你一篇文章去阅读,一种是字体有些模糊、排版有些不正常的,一种是正常字体和格式,你会选择去看哪个?一般人肯定会选择后一种,但事实的情况是只要文章不模糊到过分地无法看下去的程度,前一种阅读会让读者印象更为最深,也受益更多。
拿考试做题来说,学生们永远更喜欢做选择题,对于阅读填空类的题目就会颇费脑筋,但是在考试过后你要是想看看他们还记得多少,结果就是选择题可能只记得A、B、C、D的选项了,但填空题具体填的什么内容、整个句子的意思可能都还是记忆犹新的。
在这些例子当中,增加阅读或者试题的难度,是干扰了学习进程的流畅性,但这种适度的困难却能让学习者更加努力地去构建一个合理的解读,增强学习效果。
既然是说“这些良性干扰”,那么都还有哪些呢?这里有两个相关能力必须要指出来,一个是“生成”能力,一个是“反思”能力。
关于“生成”,其实在前面的章节里有多次提及,即要去尝试解答一道题目或解决一个问题,而不是坐等信息或解决方案的出现,不要管失败与否,先让自己的大脑运行起来,思考一番,即使失败,也远远好过直接地被动地接受信息,这种方式的这种信息是很难成为你自己的东西的。
关于“反思”,顾名思义,就是要在自己上完一节课,学完一个章节,看完一本书,或者是完成一段时间的学习后,认认真真地回想一下我都学到了哪些,哪些知识还很模糊,最好是拿一些问题考考自己,看看自己的薄弱,然后给自己拟定下一步的学习计划。这里作者列举了一个非常有用的反思形式:“以写促学”,就是让学生写一篇文章来代替作业,用于反思最近一节课的主旨。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重新组织表达,也可以结合课外内容,但是一方面必须要和课堂上涉及的一些概念结合起来,另外一方面也不能照抄课本。研究调查显示,“以写促学”的方法非常有效,我们自己或者是孩子们都不妨尝试着运用起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