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小孩》是《隐秘的角落》的原著作品。(本人相关评论见《藏好另一个自己》)
在读之前,我就有瞄到过一些评论。大意是原著更阴暗;改编作更佳;甚至有认为原著文学性不够、对女性不友好之类。
花几天的时间看完原著,我的感觉是:书和剧,各有所长;都能接受。
至少,在看过了改编剧之后再来看原著,我没有乏味感,甚至在很多地方体会到作者的良苦用心。
原著的开篇,就以一个校园霸凌事件和一起连环碰瓷案定下了本文的基调:人生不美,处处谎言处处坑。
普普没有犯病的弟弟,爸爸也从来没对朱朝阳好过。
丁浩(剧中的严良)是头脑简单的大小伙,他有微弱的是非观但很快被带偏。
张东升后期对孩子们的好不是心软,他一直都在找机会团灭他们。
全书和剧相比,人物刻画更为极致,他们的自私、阴暗、凶残,扑面而来。
而他们之所以成为的自私、阴暗、凶残的“他们”,无不因为所遇之惨烈。
这种惨烈的变化,突出地展现在朱朝阳身上,脉络清晰,不似剧中的模糊——
一个好学生,是如何一步步变成一个几近完美的犯罪者。
其实并不存在“必然性”。
他所走的每一步,每一次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可能,都被现实无情地拉回另一边。
朝阳—东升,这组一小一大的对照,他们是对手又何其相似。
从朱朝阳身上,可见张东升的所有挣扎。
当然不是在给他们找理由,因为就像书中最后所说的那样:悲惨的境遇不能为他们所作的恶开脱。
每个作恶的小孩背后,都有一个、甚至很多个并不无辜的大人。
对朱朝阳来讲,把他变成这样的人,是爸爸,是王瑶,是妈妈。
但是朱朝阳本身又能无辜到哪?
他曾经给普普和丁浩描绘过美好的未来;即便是带着血的底色的未来,普普和丁浩也是全然信任着他的;可以说,他的话让普普和丁浩有了对另一种道路的憧憬。
可惜,他们的憧憬注定是场空;哪怕他们活下来,也将走到另一条路上去;朱朝阳,不可能放过他们。
智商超高的他,必定会让自己全身而退。
他被普普和丁浩引出心中的恶,同时也推着他们向恶的那边越走越远。
谁也不比谁更无辜。
《坏小孩》最大的梗是朱朝阳的日记本。通过这个日记本,他获得了同情和洗白。
看过阿婆《罗杰疑案》和东野圭吾《恶意》的人,都不会对这个梗感到新鲜。
可我想,书里写到这个日记本的存在,并非是要列出朱朝阳是否“完美犯罪”的关键。
书末,唯一察觉到朱朝阳最大秘密的是严良,一位前警察,同样是数学高手。
他手握证据,却对要不要举报朱朝阳始终犹豫:因为那个瘦小的男孩子,用渴望的眼神看着他,说想要做一个全新的(好)人。
一个孩子,纵然是心智过于早熟的孩子,纵然做了很多错事,他对“重新来过”的渴望,是畏罪,何尝不是后悔?
这个“犹豫”,在我看来,正是《隐秘的角落》的基调。
《隐秘的角落》全剧的题眼是:你是相信童话还是现实?
原著是努力地为每个“坏人”寻找变坏的理由,而剧作则很努力地想证明每个“坏人”的心底都还存在一丝良善。
这是“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之争,所以我说,他们各有千秋,谈不上谁更好一点。
当然,剧作因为有规避审察的“不得已”光环在,且传播更广,自然资源占优罢了。
况且它不时露出的“马脚”,亦在不停地提醒观众睁大眼睛。
它把“童话”和“现实”挂在嘴边,无非就是提醒你各取所需,见仁见智而已。
相信现实的人,当然可以如我一样,去挖细节找答案。
但这并不代表喜欢童话的人就不能去相信他们想要相信的一切。
也许,这个世界的复杂与荒诞,就在此。
在于人心。
——2020.07.1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