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本教材的双线编排,一线人文主题,二线语文要素,人文主题一目了然,而语文要素指向阅读和表达。如何把抽象、理性的语文要素变成具体可操作的教学环节,这是作为语文老师的我所要思考的。
统编本教材三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备课
本单元的主题是:校园生活。
由《大青树下的小学》《花的学校》和《不懂就要问》三篇课文组成。
安排了两项语文要素的学习训练:
一个是指向阅读: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
另一个是指向习作:体会习作的乐趣。
在此单元主题下,三篇课文的教学,要立足语文要素,首先要明确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的地位,如何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让学生关注有新鲜感的句子,并体会其写法,是值得思考的。
提示中的“指令词”很重要!
“关注”指的是关心重视,用眼睛去看某人、某事;用实际行动去对待某人、某事。“新鲜感”百度上的解释就是以前没有接触过,现在对此很好奇。“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我的理解就是关心重视以前没有接触过的,有特色的,学生很好奇、感兴趣的词语和句子。
“有新鲜感的词句”等于“好词好句”吗?表面上看,是相通的,但也是有区别的,它们有重叠的部分,“好词好句”是凝固的静止的,而“有新鲜感的词句”是变化的灵动的,它与学生的联系更加的密切,它联系着学生独特的个人体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更加关注学生独特的个人体验,而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认知所积累的这些“有新鲜感的词句,可能更不让学生为自己所用。
而“ー千个读者就要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确,语文学习是极具个性化的行为,感悟语言是种个性化的语言感受。正因为学生的知识、背景、生活经历、情感气质等多方面的不同,所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也会千差万别,对有新鲜感的词语的关注点和关注度当然也会有所不同。对于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考,只要是学生自己的感悟,我们在课堂中,要鼓励学生的不同看法,使孩子们的个性得到发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