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06 星期三 生活·杂记
如果一个人和我聊天,开场白是“在吗”,然后就没有下文了,我就有一种拉黑这个人的冲动。
有什么事情不能直说啊,可以用在吗,也可以寒暄,但请这些招呼过后也把事情发过来好吗(一般这种肯定不是纯聊天的,肯定是有事儿),毕竟,你有时间的时候不代表对方也有时间,所以,就直接留言即可,对方看见了,有时间了,就会直接对你的留言进行回复,既有效率,又节约双方的时间。大家有时或许有“时差”,你一句在吗,然后没下文了,是在等对方回复你“在”,然后你再切入正题吗?但通常都是对方回答后你这边就没信儿了,毫不夸张的说是世纪级的聊天。
昨晚收到一个小妹的微信消息,一句寒暄后,就没下文了,呵呵呵,我瞅了一眼,没打算回答,已经将近9:30pm了,先晾她一晚上吧,她以这样的方式聊天证明这件事情对她来说不着急甚至是不重要,这聊天方式惹我不开心了,所以我有权利暂且不理她,就相当于:“在吗”“不在” ,一直等到第二天将近7:30am我才回复的她,原来是问我考研是否报班,因为不太喜欢她父母在过年期间的一些行为,所以只是冷冷的对问题进行回复,然后就没然后了。
下午将近16:00,收到了另一个小妹的聊天消息,同样的事一句寒暄,同样的是没有下文了,我同样的采取不理睬,等下班再说吧,我五点回复她了,这是世纪级聊天,她八点多才又回复的我,巧了,竟然也是问得考研是否报班,这个我回答完之后,又聊了会。其实不太想聊的,明明是她妹妹考研,为什么不能直接和我聊了还要通过“中介”,搞不懂,难道不知道传话容易有“误差”吗?
其实,如果不是“妹妹”,是不太熟的人以这样的开场我都不会去回复的,那碍于情面,这俩我必须回复,村里人最爱嚼舌根了,到时候再对我来点道德批评,我可受不了这些,为了不徒增烦恼,该应付的还是需要应付的。
记得前几天,一个人加我微信,验证内容写得很“精彩”,开头就是我的名字,然后后面类似于我换手机了,为了方便联系,重新加一下微信,通过一下。好像,咱俩挺熟的,但,我真的不知道您是何方神圣,说了一堆废话都没自我介绍,谁知道你是谁啊,我可不想加一堆乱七八糟的,我回复了一句,大概问他是谁,然后没收到回复,这样子,我也没必要通过验证了吧,管它是谁呢,想找我的人,方法很多,很容易就可以找到,不想找我的人,即使躺在他的朋友列表里,那也是没用的,只不过是增减了他的通讯录的基数。
网友评论